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回顾美国经济政策经验与教训,洞悉美国经济的未来。

内容简介

作者艾伦·布林德作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利用他深厚的第一手经验,对美国六十年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行了权威性的描述。本书跨越了从约翰·肯尼迪到特朗普的12位总统,以及从威廉·麦切斯尼·马丁到杰罗姆·鲍威尔的8位美联储主席,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内部故事。

本书专注于美国经济最重要的发展和长期变化,追溯了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高低起伏,从肯尼迪的财政政策到拜登对疫情的反应,本书带领读者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吉米·卡特和保罗·沃尔克对通货膨胀的征服、里根经济学的兴起,以及2000年代的泡沫,然后针对最近的事件,包括金融危机、大衰退时期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引言
  • 致谢
  • 第1章 新边疆的财政政策
  • 背景:艾森豪威尔和三次经济衰退
  • 新边疆和减税政策
  • 与此同时,回到美联储
  • 本章总结
  • 第2章 通货膨胀与货币主义的兴起
  • 抗击通货膨胀的长期斗争,1965—1968年
  •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货币主义的诞生
  • 凯恩斯主义者是通胀主义者吗?
  • 本章总结
  • 第3章 菲利普斯曲线变成了一条垂直的直线
  • 在菲利普斯之前
  • 菲利普斯的发现
  • 本章总结
  • 第4章 尼克松、伯恩斯和政治商业周期
  • 1972年大选前的财政和货币刺激
  • 1971年8月的意外事件
  • 1973年的重大逆转
  • 阿瑟·伯恩斯的遗产
  • 本章总结
  • 第5章 滞涨及其后果
  •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
  • 货币政策的两难困境
  • 货币政策对供给冲击的反应
  • 对于供给冲击的财政政策反应
  • 结语
  • 本章总结
  • 第6章 通货膨胀和理性预期革命
  • 橡子很快长成橡树
  • 此时的现实世界
  • 本章总结
  • 第7章 卡特、沃尔克和征服通胀
  • 经济动荡的开始
  • 双重使命的起源
  • 供给冲击卷土重来
  • 保罗·沃尔克上台
  • 信用控制灾难
  • 逃离货币主义
  • 本章总结
  • 第8章 里根经济学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冲突
  • 搭建舞台
  • 里根经济学
  • 政策组合
  • 大规模通缩
  • 里根经济学的遗产
  • 本章总结
  • 第9章 20世纪80年代的长期扩张
  • 大缓和
  • 税改: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为可能
  • 大缓和时期的货币政策
  • 储贷危机
  • 1987年的股市崩盘
  • 风暴后的货币政策:近乎完美的软着陆
  • 本章总结
  • 第10章 1982年至1998年的赤字挤出财政政策
  • “错误”的开始:《平衡预算和紧急赤字控制法案》
  • 第一个里程碑:1990年预算协议
  • 第二个里程碑:1993年克林顿预算案
  • 推销克林顿预算案
  • 财政政策的修正主义思考
  • 本章总结
  • 第11章 20世纪90年代的长期繁荣
  • 布什时期的经济衰退?
  • 白宫与美联储开战
  • 1993年的预算大战
  • 白宫—美联储战争结束
  • 完美的软着陆
  • 彼此独立的和平
  • 生产率的飞跃和格林斯潘的“伟大决断”
  •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崛起
  • 本章总结
  • 第12章 21世纪头10年:失业复苏与泡沫
  • 互联网的繁荣与萧条
  • 2000年大选和减税
  • “9·11”袭击和失业复苏
  • 布什执政时期的财政混乱
  • 货币政策与房价泡沫
  • 本章总结
  • 第13章 金融危机与大衰退
  • 两个泡沫的破裂
  • 世界金融危机开始
  • 美联储全力以赴
  • 财政刺激:第一轮
  • 大衰退
  • 本章总结
  • 第14章 现在齐心协力:美联储和财政部联手
  • 实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 2008年大选
  • 美联储变得富有创造力
  • 美联储的代号语言
  • 轮船赌博
  • 本章总结
  • 第15章 余波和反弹
  • 关于财政刺激的激烈争论
  • 针对美联储的强烈政治抵制
  • 货币主义的最后一口气?
  • 本章总结
  • 第16章 21世纪10年代创纪录的扩张
  • 2012年选举
  • 财政悬崖
  • 最佳选择
  • 权杖交接:珍妮特·耶伦领导下的货币政策
  • 耶伦与鲍威尔的交接:连续性仍在继续
  • 本章总结
  • 第17章 新冠疫情前的特朗普经济学
  • 2017年特朗普减税
  • 特朗普和美联储
  • 崩盘前的特朗普经济
  • 本章总结
  • 第18章 疫情时代的应对
  • 冲锋陷阵的“战士”:财政政策
  • 首要应对者:货币政策
  • 首要应对者:贷款工具
  • 总统拜登加注
  • 有通胀的危险吗?
  • 重振美好
  • 本章总结
  • 第19章 60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 谁居于主导地位,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衰轮回
  • 预算赤字重要吗?
  • 持续上升的央行独立性
  • 最后的话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只要川建国在,这些分析都变得没有意义

    本书作者布林德并非普通的学者,他的职业生涯穿梭于学术与政策之间。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经济学与公共事务,也曾担任克林顿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美联储副主席。这种独特的双重身份,使本书具有了普通学术著作难以企及的视角与深度。作者以四条主线贯穿这段六十年的历史,编织出一张理解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知地图。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博弈构成第一条主线。从肯尼迪到拜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主导地位频繁轮换,反映了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对这两种政策工具态度的深刻变化。第二条主线是凯恩斯主义的兴衰起伏。作者简化版的凯恩斯经济学定义是 “通过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他以此框架对历届美国总统进行分类: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奥巴马和拜登属于凯恩斯学派。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里根、小布什、特朗普,虽然不喜欢被贴标签,但在具体政策实施上,他们却是地道的凯恩斯学派。反凯恩斯主义的总统只有老布什和克林顿,他们政策的核心是缩减赤字。预算赤字观念的演变是第三条主线。作者描绘了美国从艾森豪威尔时代对预算赤字 “谨小慎微,防止偏离预算平衡太远” 的态度,到肯尼迪 - 约翰逊政府 “摆脱了对赤字支出的忌讳” 的巨大转变。第四条主线关乎美联储独立地位的变化。美联储在这六十年的地位总体上只升不降,但其独立性与职责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揭示了政治现实与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张力。作者在这本书里既嘲讽了同行学术经济学家,也强调了政治家的逻辑,据我所知,那些话题(在学术经济学家中流行)与实际政策制定几乎无关或不相关。作者通过大量案例表明,政治考量常常压倒经济理性。选举周期、党派斗争、意识形态偏好,这些因素在政策制定中扮演着不比经济理论次要的角色。书中穿插了许多人物小传,对政治操作如何影响经济政策的分析也有新意。这些生动叙述使我们者能够理解政策背后的人性因素与政治算计。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