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穿越希腊罗马的千年荣光,洞见文明的源与流。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陈同燮以清晰的脉络和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古代地中海文明的辉煌与曲折。从希腊城邦的民主实验、哲学思潮,到罗马帝国的扩张盛景、制度创新,再到文明交融与衰落的历程,均娓娓道来。作者不仅梳理了重要事件与人物,更深入揭示了古典文明对后世政治、法律、艺术与思想的深远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编 古代希腊
  • 引言
  • 第一章 爱琴文化
  • 一、爱琴海及希腊半岛的自然环境
  • 二、传说和考古学上的发现
  • 三、爱琴文化的分期与文化中心的变迁
  • 1.爱琴文化初期(公元前3000-2100年)
  • 2.爱琴文化中期(公元前2100-1580年)
  • 3.爱琴文化晚期(公元前1580-1200年)
  • 四、爱琴文化概况
  • 1.关于克里特人
  • 2.生产状况
  • 3.社会制度
  • 4.宗教
  • 5.美术
  • 五、爱琴文化与希腊文化的关系
  • 第二章 氏族社会末期的希腊
  • 一、荷马史诗
  • 1.希腊宗教和神话
  • 2.英雄武士的传说
  • 3.荷马诗集——《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 二、希腊氏族社会及其解体
  • 1.希腊人的分支和分布
  • 2.希腊氏族制度
  • 3.希腊国家的出现
  • 4.希腊的奴隶制
  • 5.希腊殖民地的扩张
  • 第三章 斯巴达的发展
  • 一、斯巴达的自然环境和国家的建立
  • 二、土地制度
  • 三、社会阶级
  • 1.斯巴达人
  • 2.希洛人
  • 3.庇里阿西人
  • 4.第四种人
  • 四、政治制度
  • 1.“国王”
  • 2.贵族会议
  • 3.民众大会
  • 4.执政官
  • 五、风俗和教育
  • 六、伯罗奔尼撒同盟
  • 第四章 雅典的发展
  • 一、阿提卡的自然环境
  • 二、雅典人及其统一阿提卡
  • 三、雅典国家初期的政治制度
  • 1.“王政”时期(公元前1000-753年)
  • 2.贵族政治时期(公元前753-650年)
  • 四、奴隶制度的形成和德拉古法典
  • 1.债务奴隶的出现
  • 2.德拉古法典(公元前621年)
  • 五、梭伦变法
  • 六、僭主政治
  • 1.梭伦变法后雅典的社会情况
  • 2.僭主政治的建立(公元前560-510年)
  • 3.庇西特拉图的改革
  • 4.僭主政治的失败
  • 七、克里斯梯尼的改革
  • 七、克里斯梯尼的改革
  • 1.行政区域重新划分
  • 2.五百人会议
  • 3.最高法院、雅康、民众大会
  • 4.贝壳放逐法
  • 第五章 希腊和波斯的战争
  • 一、战争的原因
  • 二、战争的经过
  • 1.第一次战争(公元前492年)
  • 2.第二次战争(公元前490年)
  • 3.第三次战争(公元前480年)
  • 三、希腊的胜利
  • 第六章 雅典奴隶制的繁荣
  • 一、雅典的强盛与提洛同盟
  • 二、伯里克利及其政策
  • 1.雅典社会情况
  • 2.伯里克利的对内政策
  • 3.伯里克利的对外政策
  • 三、生产状况
  • 1.农业
  • 2.手工业
  • 3.商业
  • 四、社会阶级和奴隶生活状况
  • 1.社会阶级
  • 2.奴隶阶级及其生活状况
  • 五、政治制度
  • 1.九个雅康委员会
  • 2.五百人会议
  • 3.最高法院
  • 4.民众大会
  • 5.各种委员会
  • 6.雅典政治制度的特征
  • 第七章 古典希腊文化
  • 一、哲学
  • 1.朴素唯物论
  • 2.唯心论
  • 3.诡辩论
  • 4.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二、艺术
  • 1.建筑术
  • 2.雕刻
  • 3.绘画
  • 三、文学(悲剧和喜剧)
  • 四、史学
  • 第八章 伯罗奔尼撒战争
  • 一、战争的原因
  • 二、战争的经过
  • 1.第一阶段(公元前431-421年)
  • 2.第二阶段(公元前415-404年)
  • 三、雅典的失败
  • 四、雅典三十寡头政治
  • 第九章 马其顿的兴起和后期希腊
  • 一、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概况
  • 二、马其顿的兴起
  • 1.马其顿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 2.马其顿王腓力的改革
  • 三、马其顿统一希腊
  • 四、亚历山大的东侵
  • 五、亚历山大帝国的崩溃
  • 六、亚历山大的东西文化交流政策
  • 七、后期希腊文化
  • 1.数学
  • 2.天文学
  • 大事年表
  • 第二编 古代罗马
  • 引言
  • 第一章 罗马早期史
  • 一、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 1.自然环境
  • 2.古代居民
  • 二、拉丁人和罗马的起源
  • 1.拉丁人
  • 2.罗马的起源
  • 三、罗马早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与宗教
  • 1.生产状况
  • 2.社会状况
  • 3.政治状况
  • 第二章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一、共和国制度的形成
  • 二、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 1.斗争的原因
  • 2.平民的要求
  • 3.平民斗争胜利的经过
  • 三、罗马的扩张与统一意大利半岛
  • 1.罗马与拉丁部落的同盟
  • 2.高卢人入侵罗马
  • 3.罗马和拉丁联盟的战争
  • 4.萨谟奈战争及其他战争
  • 5.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南部
  • 第三章 罗马向海外的扩张
  • 一、第一次布匿战争
  • 1.战争的原因
  • 2.战争的经过
  • 二、第二次布匿战争
  • 1.战前双方的准备
  • 2.战争经过
  • 3.战争的终结
  • 4.战争对于罗马的影响
  • 三、罗马征服马其顿和希腊
  • 1.公元前三到二世纪的东部地中海
  • 2.马其顿战争
  • 四、第三次布匿战争
  • 第四章 共和国后期罗马奴隶制的繁荣
  • 一、共和国后期的政治状况
  • 1.民众大会
  • 2.元老院
  • 3.对行省的统治和包税制度
  • 二、奴隶制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的变迁
  • 1.奴隶制的发展
  • 2.大庄园制的发展
  • 3.骑士阶级的兴起
  • 4.自由农民的没落和游民无产者的产生
  • 三、共和国时代的文化
  • 1.教育制度
  • 2.文学
  • 3.法律
  • 第五章 奴隶起义、共和制的崩溃
  • 一、西西里第一次奴隶起义
  • 1.起义的开始
  • 2.起义的发展和组织政权
  • 3.起义的被镇压
  • 二、阿里斯托尼库领导的奴隶起义
  • 三、格拉古兄弟的改革
  • 1.改革前罗马的社会情况
  • 2.提比略·格拉古的土地法
  • 3.盖约·格拉古的土地法
  • 四、马略的兴起及其军事改革
  • 1.罗马的侵略
  • 2.罗马与森布里人和条顿人的战争
  • 五、西西里第二次奴隶起义
  • 1.起义的开始和发展
  • 2.起义的被镇压
  • 3.雅典和博斯普鲁斯的奴隶起义
  • 六、同盟战争、苏拉独裁和西班牙人的起义
  • 1.意大利人的暴动
  • 2.米特拉达梯入侵
  • 3.苏拉的独裁
  • 4.西班牙人的起义
  • 七、斯巴达克起义
  • 1.起义的开端
  • 2.战斗的经过
  • 3.斯巴达克的失败
  • 八、从前三雄政治到恺撒的独裁
  • 1.庞培的兴起
  • 2.喀提林阴谋
  • 3.恺撒的兴起
  • 4.前三雄政治
  • 5.恺撒和庞培的斗争
  • 6.恺撒的独裁
  • 九、后三雄政治、共和制的崩溃
  • 1.后三雄政治
  • 2.屋大维和安东尼的斗争
  • 3.罗马共和制度崩溃的原因
  • 第六章 罗马帝国初期
  • 一、帝国初期的政治状况
  • 1.朱理一克劳狄王朝(公元前27年一公元68年)
  • 2.弗拉维王朝(公元69-96年)
  • 3.安敦尼王朝(公元96-192年)
  • 二、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
  • 1.贵族阶级
  • 2.骑士阶级
  • 3.平民阶级
  • 4.奴隶阶级
  • 三、帝国初期的文化状况
  • 1.建筑
  • 2.科学
  • 3.哲学
  • 4.文学
  • 5.史学
  • 6.修辞学
  • 7.艺术
  • 8.法律和法学
  • 第七章 罗马奴隶制的危机
  • 一、塞维鲁王朝的统治和五十年内战
  • 二、农业的衰败和大庄园制的没落
  • 1.农业的衰败
  • 2.土地出租的出现
  • 3.献地运动和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出现
  • 4.土地大量集中和大地主的出现
  • 5.隶农制的形成
  • 三、工商业的衰落
  • 1.手工业
  • 2.商业
  • 四、城市的凋敝
  • 第八章 罗马帝国后期
  • 一、帝国的混乱和分裂
  • 1.戴克里先的统治(公元284-305年)
  • 2.君士坦丁的统治(公元306-337年)
  • 3.朱理安的统治(公元361-363年)
  • 三、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四、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疑之有度:在历史迷雾中寻找文明的坐标

    这本书确实是写的很乏味,简史写成这样,也真不简单。那就利用这个地方,说一下我对这段时间网上热门话题的一些想法。当网络空间里 “西史辩伪” 的声浪四起,当 “民科” 与 “官科” 的论战不休,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历史真伪的集体焦虑中。造假,这一人类文明如影随形的幽灵,确实曾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中留下痕迹 —— 从托勒密王朝的《埃及史》神话,到《弗莱德加编年史》的杜撰篇章;从李自成起义时 “十八子主神器” 的民谣谶语,到明清文献中真假难辨的皇帝诏令。面对这些迷雾,我们当如何自处?是愤然 “一竿打翻一船人”,还是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沼?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培养一种 “疑之有度” 的历史理性 —— 既不轻信,也不盲否,在批判与建构之间寻找那微妙的平衡。怀疑,是通往历史真实的必经之路,是抵御思想蒙昧的理性之光。笛卡尔以 “普遍怀疑” 为基石,开启了近代哲学的大门;顾颉刚发起 “古史辨” 运动,以 “层累造成说” 撕开了上古史的神话外衣。没有这份清醒的审慎,我们如何识破《色诺芬远征记》中可能的美化?如何辨析《尚书》今古文之争背后的思想角逐?正如陈寅恪所言:“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质疑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在众声喧哗中守护思想的尊严。然而,当合理的怀疑异化为 “怀疑一切” 的偏执,当个别的伪证被放大为整个文明的虚无,我们便从理性的高地坠入了非理性的深渊。“西方伪史论” 中不乏此类极端倾向 —— 因金字塔建造技术的存疑,便全盘否定古埃及文明;因古希腊文献传承的复杂性,便断言整个古典时代皆为虚构。这种 “发现一处造假,就彻底否定一个文明” 的思维,无异于因噎废食。它违背了奥卡姆剃刀的简洁原则,以更复杂的阴谋论来解释历史;它陷入了 “以今度古” 的误区,用现代标准苛责古人。历史考证讲究 “孤证不立”,而当我们将自己置于 “万物皆伪” 的审判台上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关闭了理解过往的大门。真正的历史智慧,在于把握 “疑” 与 “信” 的辩证法则。我们当以建设性的质疑取代破坏性的否定,以证据链条的构建替代情绪化的全盘推翻。对于亚历山大大帝的传奇,我们既不必全然相信古典史家的溢美之词,也不应因其记载中的矛盾而否定其历史存在,而是通过钱币学、考古发现与多文献比对,在神话与真实之间勾勒出尽可能接近原貌的图景。正如王国维提倡的 “二重证据法”,让地下文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这种开放而严谨的态度,才是我们面对历史应有的姿态。在信息爆炸的后真相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成熟的历史观 —— 既能以锐利的目光穿透重重迷雾,又能以包容的心态理解文明的复杂性。当我们站在时间的此岸回望,不应满足于简单的真伪二分,而要在怀疑与信任、解构与建构之间,找到那个既能守护真实又不窒息想象力的平衡点。因为最终,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恰恰定义着我们自己文明的深度与高度。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新华先锋出版科技

    北京新华先锋出版科技有限公司以“启迪智慧,传播文化”为企业宗旨,弘扬优秀文化,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努力为读者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