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剖析19世纪欧洲的外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内容简介

1862年在普鲁士议会上的演讲为俾斯麦赢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号,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更多依靠金钱与煤铁,而不是铁血。弗里茨·斯特恩以俾斯麦与普鲁士犹太银行家布莱希罗德的关系为主线,描绘了德国政界与金融界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新世界和古老封建旧制度的碰撞。

犹太人的成功及社会流动带来的利益冲突,不但揭示了新德意志帝国及其统治阶层的脆弱,更展现了财富的两面性——既威胁到传统,又提供了社会流动的希望。

目录

  • 版权信息
  • 理想国译丛序
  • 导读 焦虑的联盟
  • 插图目录
  • 缩写说明
  • 导言
  • 第一部分 危险的崛起,1859—1871
  • 第一章 初逢:容克贵族与犹太人
  • 第二章 俾斯麦的生存斗争
  • 第三章 宝座和绞刑架间
  • 第四章 银行家与俾斯麦的胜利
  • 第五章 俾斯麦的钱袋和布莱希罗德的地位
  • 第六章 第三场战争
  • 第七章 凡尔赛宫里的狂妄
  • 第二部分 帝国的银行家
  • 第八章 新柏林的新男爵
  • 第九章 政治和经济上的帝国风格
  • 第十章 贪婪与阴谋
  • 第十一章 第四等级
  • 第十二章 发财的亲王
  • 第十三章 银行业与外交界
  • 第十四章 罗马尼亚:权宜的胜利
  • 第十五章 不情愿的殖民者
  • 第十六章 俾斯麦的倒台
  • 第三部分 融合的痛苦
  • 第十七章 作为爱国新贵的犹太人
  • 第十八章 新反犹主义的人质
  • 第十九章 苦涩的结局
  • 后记 家族的衰败
  • 致谢
  • 参考书目
  • 关于作者
  • 理想国译丛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当铁血宰相拥抱黄金

    2025 年奥斯卡纪录片奖颁发给《唯一的家园》,此片由一位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合作拍摄,记述的是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强迫迁移驱赶,拍摄完毕于 2023 年 “阿克萨洪水” 之前,看过此片,就会明白冲突的不可避免。大家都知道,大到社会小到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出现阶层固化,需要吐故纳新,中国社会的王朝更替就是一种重生模式,而在世界其他地区,为了维系社会稳定,依靠的是宗教,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印度教,用宗教安抚底层民众的心灵。在欧洲传统是基督教的天下(虽然后期也分裂出很多教派),犹太人一直如同吉普赛人属于 “贱民” 阶层被排斥,不允许拥有土地,但到俾斯麦时期,欧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商业社会(可参考《现代欧洲史 1500-1825)),曾经被迫经商(金融)的犹太人积累了大量财富,本书详细叙述俾斯麦作为容克贵族代表,通过犹太人布莱希罗德筹集军费、管理庄园并操控舆论,绕过议会实现军事扩张和集权统治。这种 “金与铁” 的合作虽推动德国统一,却暴露了新帝国经济基础与政治架构的脆弱性 —— 资本主义的财富积累动摇了封建等级秩序,而传统势力试图通过拉拢资产阶级维持特权。 布莱希罗德作为犹太金融精英,其崛起象征着德国社会的流动性,但同时也成为旧贵族攻击的靶心。权贵们一面依赖其资本巩固权力,一面鄙视其代表的 “犹太资本家” 身份,认为其成功侵蚀了贵族道德与经济垄断。这种矛盾反映了财富积累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精英阶层对 “他者” 的恐惧。 犹太人在金融、工业等领域的成功打破了容克贵族的经济垄断,其社会流动被视为对 “纯洁血统” 的亵渎。例如,布莱希罗德虽获封贵族头衔,仍被排斥于上流社交圈外,甚至因俾斯麦的失势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任何社会都是在上升期开放包容,如自由灯塔,但当经济危机来临时,社会需要转移矛盾,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就是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德意志民族主义在 19 世纪后期转向排外,将犹太人塑造为 “不爱国” 和 “投机者” 的象征。俾斯麦虽短期利用反犹情绪巩固统治,但未能解决其根源 —— 传统权力与新兴资本的对立。这种结构性矛盾最终为纳粹的种族清洗埋下伏笔。 德国精英阶层对犹太人的 “实用主义接纳”(如授予头衔)与私下鄙视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表里不一的态度,使反犹情绪被制度化为社会规范,最终演变为系统性迫害。  本书沿袭西方史学特点,局部细节绘声绘色,但如果不了解德国特别是普鲁士的历史概括,不容易抓住重点,欧洲文艺复兴后属于热兵器下的 “春秋战国”,不能用中国大一统思维进行思考和理解,到今天的欧洲还处于族群分裂之中,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不要陷入简单的种族二分法和阴谋论,不能因为某人是犹太人就不会是纳粹,今天和马斯克生死相搏的也不能简单用新老钱和种族进行群分,根本的还是要用阶级群分,如何缓和阶级矛盾,缩小贫富差距,有序阶层流动是社会稳定的永恒课题。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里,普法战争是一场以弱胜强之战,也是俾斯麦、老毛奇等普鲁士精英,长期谋划的崛起之战。而瓦夫罗的这本《普法战争》却告诉我们:1870 年的普法双方,其实都有赌徒心理。只不过,俾斯麦的 “乘法战略” 在一段时期里为普鲁士凝聚出了合力;老毛奇、罗恩等人的专业精神,又提升了普军的战场表现,这才战胜了性格怪诞、一意孤行的拿破仑三世。但任何赌徒都不会百战百胜:因为贪欲是无限的,它在某个时间点,终将突破专业能力的上限,酿成不可控的结果。德国在普法战争获胜后走上的歧路,正是如此。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