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19年爱尔兰图书奖非虚构大奖,令女性落泪、男性自省的重磅力作:“女性的身体是一个战场,这本书就是灼人的证据。”

内容简介

希内德·格利森在少女时代便罹患单关节炎,成年后又患上白血病,在病痛中度过了大部分青春岁月。为了寻求康复的希望,她曾到圣地卢尔德的圣泉中沐浴,却遭遇了信仰的幻灭。

她开始转向内心,探索自己的痛苦,接踵而至的是她人生中的喜悦——坠入爱河,成为母亲。于是她又将目光转向身体之外,开始钻研历史、艺术、文学以及音乐,开始书写女性身体的亲密体验,从疾病中重生在局限中寻找希望。

在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汇中,格利森如解剖身体般一一审视骨骼、头发、血液、子宫之于女性的意义,探讨深受爱尔兰宗教传统和父权思想影响下的当代女性,要如何在身体病痛、养育子女、身体自主、艺术创作之间寻求平衡。

目录

  • 版权信息
  • 蓝色山丘与粉笔骨头
  • 头发
  • 六万英里的血
  • 我们共同的朋友
  • 十月怀胎的原子能属性
  • 全景式监狱:医院视野
  • 母职的月亮
  • 萦绕心头的忧愁女人
  • 哪里疼?
  • 伤口释出自己的光
  • 冒险叙事
  • 关于身体主权的十二个故事
  • 第二个妈妈
  • 并非一封信:写给我的女儿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人倾听的疼痛

    这本书讲述了关于一个人的心理与身理的斗争,也是意志与疾病持续的对抗过程。斗争的目的是告别痛苦,而对抗的目的在于共存。这些痛苦来自意外创伤、疾病、分娩和死亡,但同样也来自社会文化层面。如果前者是一系列生理疾病的痛苦,那么后者则是根植于精神上的 “理性病”。  “有成百上千种方法让一个人摔断腿,却没有两张乳腺癌诊断的片子是相同的。我的癌症不等于你的癌症;我的骨折不等同于你的骨折。疾病,尽管有它的分类和语言,对每个病人来说就像他们的指纹一样独特。它不是通用的;它抵制同质性。它不仅与生物学有关,而且与社会性别、政治、种族、经济、阶级、性和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外作者在本书中数次提及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常常感到没有尊严,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被轻易的 “物化”。医疗系统由于高度崇尚理性、讲求实证,往往会忽略患者的主观体验。这并不意味着医生都是不通人情的冷面刀客,而是在医学这个系统化的理性框架下,没有提供处理人们精神、情绪等涉及 “价值” 的工具。它只负责处理 “事实”。其实理性本身就是为了能让人区分出自我与他者。从理性的角度看来,任何他者都是客体。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是如此。且理性作为一种思维的工具,主要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有效。在理性来看,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因素都应纳入分析考虑。而对解决问题贡献较少的,通常就不做过多的考虑。这就造成了格利森笔下的医生,往往冷漠得像个治病机器。因为理性病让他们置身事外,让他们只关注效果。过程中的体验、尊严、情绪等诸多价值判断,对治病的贡献度较低,因而被舍弃。

      1
      4

    出版方

    一頁folio

    一頁™️,独立出版品牌,2019年创立于北京。专注于人文社科、文学艺术及儿童图书三大领域,凝望历史纵深,关注知识发生学,珍视人文艺术的温度,力图让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成为一次突破边界的出发,承载每一种热爱,抵达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