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7千字
字数
2017-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侗族独特的稻鱼鸭农业文明,具有生态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可替代价值。
内容简介
侗族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数百上千年与所处生境的应对中,构建起了人类农业的另类文明——“稻鱼鸭”的生计体系。这类农业文明体系不仅对侗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对我国南方的生态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是一个山地泽生生态系统的缩版;从产业项目看,是农、牧、渔结合的立体复合产业;从生产节律看,稻、鱼、鸭相克又相生的“中庸”范例;从聚落布局来看,农田与森林兼容,鱼塘与稻田连通,人们对聚落资源加以调控,使其比例协调,生长有序。这里,俨然像是一首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的田园诗,展现出韵律回旋的谋生艺术。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绪论 人文环境变迁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一章 侗族传统生计的技术体系
- 第一节 山地泽生生态系统的文化构筑
- 第二节 传统生计经验的积累与传统糯稻的保存
- 第三节 侗族梯田经营与气候风险的化解
- 第四节 黄岗糯稻品种的特化与生态环境的适应
- 第五节 侗族社会的“鱼”及其文化
- 第六节 黄岗侗族生计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 第二章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的制度体系
- 第一节 侗族空间聚落与资源的有序配置
- 第二节 侗款对侗族传统生计方式的保障
- 第三节 侗族传统生计的制度保障研究:稻作梯田建构为例
- 第四节 侗族“栽岩”的神圣性与社区“资源边界”的稳定
- 第五节 侗族四季律法与生计秩序安排
- 第六节 侗族社区的时空规序与资源配置
- 第三章 侗族传统生计的生态价值
- 第一节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与生态安全
- 第二节 侗族传统生计与水资源的储养和利用
- 第三节 侗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护
- 第四节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与生存保障
- 第五节 侗族生态智慧对区域生态安全的维护
- 第六节 中国各民族农业遗产的特殊价值
- 第四章 侗族生计的文化变迁
- 第一节 侗族的“土著”与“外来”之辨
- 第二节 沅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 第三节 侗族的文化转型与生态改性
- 第四节 侗族地区的生态改性与文化再适应
- 第五节 明清以来统一税制的推行对百越族群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
- 第六节 现代侗族文化适应能力分析
- 第七节 侗族现代化道路的抉择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