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索流行文化现象,反思传播学科范式争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从媒介传播的视角出发,聚焦和剖析当下的流行文化现象。就范式而言均为实证研究,集合了作者这些年在流行文化领域的实证探索,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民族志、焦点小组、视觉修辞批评、批判性话语分析、问卷调查和产业分析。将原本不同的研究结集起来,形成合力,既是对方法的实践与反思,也折射出传播学科的范式争论与路径选择。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第一章 导言
  • 一、从“边缘”位置出发,做流行文化研究
  • 二、流行文化研究的方法实践
  • 三、本书结构
  • 第二章 文本分析:电视模式的标准化与转译
  • 一、“丑女贝蒂”模式:一种全球文化
  • 二、美的新定义
  • 三、重述神话
  • 四、“丑女贝蒂”的叙事公式
  • 五、意识形态与叙事因果链
  • 第三章 民族志:电视模式生产的转译
  • 一、对电视生产社群的民族志观察
  • 二、进入与融入田野
  • 三、全球模式与地方性知识
  • 四、原版模式与中国版本的合与歧
  • 五、生产社群内部的合与歧
  • 六、电视生产与资本的合与歧
  • 第四章 焦点小组:男性气质的观众解读
  • 一、男性气质及类型划分
  • 二、电视呈现的阴柔男性气质
  • 三、解读男性气质
  • 四、话语中的压制机制
  • 五、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视觉修辞批评:宜家的空间语法
  • 一、研究缘起:空间作为一种视觉修辞对象
  • 二、折叠与展开:空间景观与物的语言
  • 三、话语实践与宜家的空间语法
  • 四、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批判性话语分析:半岛电视台与风险社会
  • 一、社会语境:风险社会
  • 二、风险的话语建构与消费
  • 三、呈现风险的电视文本
  • 四、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问卷调查:QQ“驱逐”MSN的判别分析
  • 一、满足特质与媒介偏好
  • 二、人际网络与媒介偏好
  • 三、问卷调查
  • 四、即时通信软件的偏向
  • 五、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产业分析:境外电视模式在中国的产业运作
  • 一、境外电视模式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 二、境外电视模式在中国的扩散
  • 三、境外电视模式在中国的意识形态判断
  • 四、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第一辑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