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4千字
字数
2019-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的现代化”,虽是西方学者于20世纪中叶率先提出的“旧命题”,但却是今日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直面的“真问题”。
内容简介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密切相关的。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问题,梳理了马克思的人的现代化理论,描述了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客观事实、发展态势,总结了人的现代化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经验,建立了人的现代化的动力模型,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和关联,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的学术话语和发展理念,归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因果关系和价值导向,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人的现代化的解释模型和政策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历程与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人的现代化
- 第一节 人的现代化基本原理概述
- 一、人的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
- 二、人的现代化的动因及模型
- 三、人的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
- 四、人的现代化的经验与规律
-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与人的现代化的悖反
- 一、“物的人格化”与“人的物化”
- 二、“资本的增殖”与“人的贬值”
- 三、“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
- 四、“总体发展全面性”与“人的主体性”
- 五、“人的异化生存”与“人的自由本性”
- 第三节 社会主义之于人的现代化的价值
- 一、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世界现代化形态
- 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人的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 三、生活资料按劳分配:人的现代化的生活保障
- 四、人与自然和谐一致:人的现代化的生态条件
- 五、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人的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 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终极旨归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渊流精要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源泉
- 一、理论渊源: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统的承继
- 二、现实根源:对资本统治下人的命运的关切
- 三、方法论基础: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改造及超越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演进过程
- 一、孕育期(1839—1843年):承继和批判“抽象的人”
- 二、雏形期(1843—1846年):发现和立足“现实的人”
- 三、成熟期(1847—1895年):解放和发展“现代的人”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要义
- 一、“现实的人”:人的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 二、“个人需要”:人的现代化的内驱动力
- 三、“物质生产”:人的现代化的首要前提
- 四、“人类自身生产”:人的现代化的第一动因
- 五、“精神生产”: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动能
- 六、“社会关系生产”: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 七、“普遍交往”: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 八、“异化的人”:人的现代化的历史阵痛
- 九、“联合劳动”: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力量
- 十、“自由个性”: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注
- 十一、“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理想目标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人的现代化的探索及实践
-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探索
- 二、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实践
-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 一、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与国民性改造思潮
- 二、毛泽东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探索
- 三、邓小平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开拓
- 四、江泽民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推进
- 五、胡锦涛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 六、习近平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创新
- 第三节 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 一、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
- 二、类的现代化与个人现代化相统一
- 三、社会现代化与个体现代化相统一
- 四、理念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相统一
- 五、党的现代化与群众现代化相统一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方位判定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总依据
- 三、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精神基因
- 四、人的依赖与物的依赖并存:当下中国人的存在状态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现实阻滞
- 一、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 二、民主政治制度尚需健全
- 三、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固化
- 四、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 五、公共服务供给仍显不足
- 六、文化价值观念有些浮躁
- 七、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 八、人口数量规模相当庞大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发展诱因
- 一、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二、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三、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四、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五、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六、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建设策略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充分发展与公正发展相统一
- 二、坚持多元发展与立体发展相统一
- 三、坚持优先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统一
- 四、坚持高效发展与永续发展相统一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测度指标体系
- 一、国内外人的现代化测度相关指标体系概览
-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初探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 一、实行人性化能力教育,促进中国人的观念行为现代化
- 二、坚持集约型经济增长,夯实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 三、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底线公平
- 四、完善参与式民主政治,健全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权利保障
- 五、发展均等化公共服务,确保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机会公正
-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农村农民现代化赶进步伐
- 七、培育现代性文化价值,涵养中国人的现代化的精神品质
- 八、建设可持续生态环境,优化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天人关系
- 九、利用全球化发展契机,推动中国人的现代化的世界交往
- 结语 挑战与机遇:13亿多人的现代化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