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国务院通过《志愿服务条例》,深圳创新引领志愿服务发展。
内容简介
2017年国务院通过并发布了《志愿服务条例》,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鼓励和规范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务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组成部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强调,社会文明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这赋予了志愿服务新的使命,也对志愿服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深圳是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深圳在志愿服务方面有多项创新举措引领全国,如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第一座“志愿者之城”、第一部地方性义工法规、第一批国际志愿者、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第一本青少年志愿服务教育读本、第一张多功能电子义工证等。志愿服务在深圳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圳志愿服务报告(2020)》将会较为全面地分析和呈现志愿服务在社会中的贡献。全书将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和案例研究三大部分。其中总报告将进一步研究深圳志愿服务发展历程、现状、各区志愿服务情况,进一步展现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特色与亮点、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与展望。专题报告将展现深圳社区志愿服务、企业志愿服务、扶贫志愿服务、青少年志愿服务、深圳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深圳志愿服务管理路径探索及志愿服务的经济价值与统计研究。案例报告将从深圳志愿服务U站建设、公共安全志愿服务、卫生系统志愿服务、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及志愿服务参与文明城市创建。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名单
- 主编单位简介
- 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 助力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的经验和探索
- 摘要
- Abstract
- Ⅰ 总报告
- B.1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深圳志愿服务事业:探索、实践、创新、示范
- 一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时代背景
- (一)志愿服务的社会人文环境
- (二)志愿服务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 (三)志愿服务的城市经济基础
- 二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初创发展(1989~1995年)
- (二)规范化发展(1995~2005年)
- (三)专业化发展(2005~2011年)
- (四)跨越式发展(2011~2017年)
- (五)质量发展(2017年至今)
- 三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
- (一)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 (二)志愿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多元化与规模化趋势并存
- (三)志愿服务项目类型丰富,数量持续增长
- (四)志愿服务激励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措施到位
- (五)志愿服务先行先试示范效应明显,社会认可度高
- (六)新时代人们对志愿服务发展有更高期待
- 四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特色
- (一)部门联动:共青团组织牵头,联动各职能部门管理
- (二)凝聚共识:上下凝聚共识,党员引领参与社会治理
- (三)精神激励:形成了关爱志愿者的社会风气并建立精神激励长效机制
- (四)服务常态化:岗位与项目并存,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品牌化发展
- (五)服务专业化:深圳志愿服务朝向专业化的路径探索
- 五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和管理的挑战
- (一)宏观层面:发展速度有待加快,制度设计有待加强
- (二)中观层面:区域发展不均衡、行业发展不充分
- (三)微观方面:志愿服务规模化与精细化对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六 深圳志愿服务发展的趋势研判与建议
- (一)深圳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 (二)深圳志愿服务管理与发展的建议
- Ⅱ 专题报告
- B.2 深圳志愿者发展报告
- 一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方法
- (二)访谈法
- 二 深圳志愿者发展回顾和群体特征分析
- (一)志愿者发展回顾
- (二)志愿者参与率
- (三)志愿者构成情况
- 三 深圳志愿者服务偏好
- (一)时间偏好
- (二)项目偏好
- (三)岗位偏好
- (四)激励偏好
- 四 深圳志愿者动机研究
- 五 深圳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评价
- (一)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知
- (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感受
- (三)志愿者的社会支持环境分析
- (四)志愿者认可城市志愿服务发展成效
- 六 对未来志愿者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建议
- (一)尊重志愿者,营造平等氛围
- (二)认可志愿者,重视激励机制
- (三)赋能志愿者,促进社会融入
- (四)呵护志愿者,健全保障体系
- B.3 深圳志愿服务的经济与社会贡献报告
- 一 引言
- 二 经济效益
- (一)直接经济效益
- (1)收入结构
- (2)费用支出
- (3)投资保值、增值情况
- (二)间接经济效益
- 三 现存问题
- (一)志愿服务统计制度不规范,用于经济测算的基础数据质量不高
- (二)现行志愿服务经济价值测算方法不够精细,部分经济贡献量流失
- (三)志愿服务组织的长期经济社会效益评价体系未建立,经济和社会效益被低估
- 四 建议与展望
- (一)加快探索形成更加成熟的志愿服务经济价值测算方法,构建志愿服务经济价值评价体系
- (二)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支持与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基础数据质量
- (三)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财务审计制度,引导志愿服务组织认真落实财务管理
- B.4 深圳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 一 研究背景及方法
- 二 深圳市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情况
- (一)认知层面,志愿服务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普遍了解志愿服务
- (二)行动层面,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成为高校生活新风尚
- (三)组织层面,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质量高,大学生得到切实的成长机会
- (四)环境层面,高校志愿服务建设成效显著,学生普遍认可
- (五)发展层面,深圳大学生志愿服务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 三 深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经验
- (一)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
- (二)高校志愿服务需要取得社会认可和支持
- (三)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
- (四)积极参与大型赛会服务,展示志愿者风貌
- 四 深圳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一)存在问题
- (二)发展对策
- B.5 深圳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 一 社区志愿服务界定和供给模式
- (一)社区志愿服务界定
- (二)深圳社区志愿服务供给模式
- (三)笋西社区志愿服务的跨越式发展
- 二 深圳社区志愿服务的实践经验
- (一)志愿服务全面覆盖深圳所有社区,“党建+志愿者”成为“社区标配”
- (二)志愿服务已覆盖社区治理各个领域,“红马甲”穿梭“街头巷尾”
- (三)志愿服务机制与分类指引日趋完善,学雷锋也要“精耕细作”
- (四)志愿服务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享,志愿者激励成为助推动力
- 三 深圳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四 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体系与能力构建
- (一)理顺参与逻辑,建立响应式、分担制、参与型的社区志愿服务共享系统
- (二)构筑社区志愿者之家,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招募、培训、调度、关怀、激励和保障体系
- (三)组建社区志愿者技校,推进社区志愿服务走向专门化、专业化、专项化和专职化
- (四)引入服务设计理念,系统打造接地气、有温度、可持续的社区志愿服务生态圈
- B.6 深圳企业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 一 企业志愿服务的兴起与发展
- (一)企业志愿服务的兴起与国内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
- (二)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夯实了企业志愿服务发展基础
- (三)志愿服务的价值再发现成为企业开展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
- 二 深圳企业志愿服务实践的模式
- (一)聚焦公共服务,强化组织体系,践行国企担当
- (二)呼应总部战略,发挥业务优势,服务当地社区
- (三)成立企业基金会,以科技赋能探索服务专业化
- 三 深圳企业志愿服务的特色
- (一)企业志愿服务组织架构逐步完善,“互联网+”提升了管理效率
- (二)企业志愿服务项目向多元化、社区化、品牌化发展
- (三)完善企业志愿服务激励体系,促进员工参与志愿服务项目
- 四 深圳企业志愿服务面对的挑战
- (一)企业志愿服务队伍自我运作能力尚待加强
- (二)企业志愿服务项目仍需加强与企业的联结
- (三)企业志愿服务项目的有效性仍需加强
- 五 深圳企业志愿服务的展望
- (一)对接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创新企业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 (二)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设计企业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 (三)建立企业志愿服务评估体系,展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成效
- (四)支持员工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增强企业志愿服务成效
- Ⅲ 案例报告
- B.7 “红马甲”在行动:深圳扶贫志愿服务
- 一 扶贫志愿服务工作概况
- (一)全国扶贫志愿服务工作概况
- (二)深圳市扶贫志愿服务工作概况
- 二 深圳扶贫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 (一)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志愿理念可推广
- (二)“募师支教”:志愿服务可创新
- (三)“热梦科巴”:志愿精神可传承
- (四)“亮睛工程”:志愿模式可持续
- 三 深圳扶贫志愿服务主要经验
- (一)项目发起方式
- (二)项目实施路径
- (三)志愿服务工作保障
- (四)扶贫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 五 总结与建议
- B.8 转型十年:深圳志愿服务U站专业化发展
- 一 U站的源起与转型
- (一)志愿服务U站的启动
- (二)志愿服务U站的分类
- (三)其他城市的志愿服务站
- 二 U站与城市公共治理
- (一)新城市广场U站:成为赛事志愿服务站常态化转型典范
- (二)中国社会保险志愿服务U站:培育专业志愿者,为政府窗口单位增能
- (三)“沙河·尚”护河U站:打造社会问题驱动、市民主动参与的志愿服务模式
- 三 U站的建设与运营经验
- (一)政策保障:U站与深圳建设“志愿者之城”同步迭代成长
- (二)制度保障:各级义工联为U站提供规范化管理的模式
- (三)结构保障:U站模式的开放性让城市志愿服务发展更灵活
- (四)财政保障:适度的运营经费是U站维持运作的基本保证
- (五)人才保障:人才招募、保留和培育是U站发展的核心
- 四 U站的发展与展望
- (一)优化现有U站运营模式
- (二)继续向外推广U站管理经验
- B.9 守护碧水蓝天:深圳生态环保志愿服务
- 一 志愿服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 二 深圳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 (一)海洋环境保护——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
- (二)河流治理——深圳市志愿者河长联合会
- (三)垃圾分类之蒲公英计划
- 三 深圳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经验
- (一)专业志愿服务切入环保问题
- (二)环保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
- (三)“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 四 深圳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展望
- (一)持续推动环保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发展
- (二)继续加强环保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
- (三)全力打造环保志愿服务品牌
- (四)逐步推广环保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模式
- B.10 协同治理:深圳公共安全志愿服务
- 一 深圳市公共安全志愿服务的缘起
- 二 深圳市公共安全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 (一)全为安全: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的实践模式
- (1)组织架构
- (2)组织运作模式
- (3)组织服务内容
- (1)注重以人为本的赋能培训方式
- (2)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 (3)提升应急的科技智能手段
- (4)打造安全的文化营造工作
- (二)全程服务:深圳市人民医院志愿服务实践模式
- (1)组织架构
- (2)组织运作模式
- (3)组织服务内容
- (1)志愿服务的广泛覆盖
- (2)志愿服务推动了医院人文关怀建设
- (3)志愿服务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周转率及降低了医疗投入成本
- (三)全心动员:深圳市红十字会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实践模式
- (1)组织架构
- (2)组织运作模式
- (3)组织服务内容
- (1)组建以献血者为主的“同路人”志愿服务
- (2)恪守“自愿、无偿”的志愿服务理念
- (四)全力保障: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服务实践模式
- (1)组织架构
- (2)组织运作模式
- (3)组织服务内容
- (1)打造了一支“专业立基,以民为本,立法先行,管理规范”的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服务队伍
- (2)常态化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提升全市食品药品安全质量
- (3)疫情防控期间守住食品安全底线,助力防疫抗疫
- 三 深圳市公共安全志愿服务的经验
- (一)注重打造以软实力为主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 (二)打造高度开放的志愿服务参与系统
- (三)健全志愿服务的法律与政策支持
- (四)稳定志愿服务资金的投入机制
- 四 深圳市公共安全志愿服务协同社会治理的发展建议
- (一)制度保障:推动建章立法,保障公共安全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 (二)人才保障:以专业志愿服务人才培养为本,以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参与公共安全的自身优势
- (三)项目保障:根据时代特点,创新公共安全志愿服务项目,拓展志愿服务范围
- (四)理念保障:以志愿服务理念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参与公共安全氛围
- (五)科技保障:注重信息科技手段在公共安全志愿服务中的运用
- Ⅳ 附录
- B.11 志愿服务条例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
- 第三章 志愿服务活动
- 第四章 促进措施
- 第五章 法律责任
- 第六章 附则
- B.12 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
- 一 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主要目标
- 二 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培育
- (四)推进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
- (五)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孵化机制
- (六)积极推进志愿服务组织承接公共服务项目
- (七)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监督管理
- (八)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示范引领
- 三 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能力
- (九)完善组织内部治理
- (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十一)增强组织造血功能
- (十二)加强志愿服务行业自律
- 四 深化志愿服务组织服务
- (十三)强化志愿服务供需对接
- (十四)推广“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作机制
- (十五)全面推行志愿服务记录制度
- (十六)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方法
- 五 加强对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组织领导
- (十七)健全工作机制
- (十八)加大经费支持和保险保障
- (十九)营造良好环境
- B.13 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义工
- 第三章 义工服务组织
- 第四章 义工服务
- 第五章 表彰和鼓励
- 第六章 法律责任
- 第七章 附则
- B.14 深圳志愿服务大事记
- B.15 后记
- 皮书
- 中国皮书网
- 皮书数据库
- 基本子库
- 法律声明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