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通过统计分析和计量建模,对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揭示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2006年初,海峡西岸城市群被列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成为全国优先支持发展的八大城镇群之一。2009年12月,《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复。本书主要围绕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经济一体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生态文明化四个方面的主题展开研究,其中经济一体化和产业高级化方面的主题为研究重点。产业结构升级是贯穿全书的重要引导。

作为新兴的区域性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仍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理论作为经济政策的支撑。本书就是立足在战略选择角度,对海峡西岸城市群展开研究,主要就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城镇化和社会生态文明化等方面进行理论的实证研究,产业结构升级是贯穿全书的重要引导,本书试图为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发展理论的系统化作一些贡献。

本书的创新性在于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对揭示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稿的研究视角有新意,从经济一体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和社会生态化四个角度开展研究,研究视角新颖;本书稿的研究结论有价值。

本书稿通过统计分析与计量建模,对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对20个组成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有价值的研究发现,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值得肯定。本研究对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构建及发展战略的实施,福建省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实践价值,同时对其他城市群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编辑委员会
  • 构建原创性学术平台 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二节 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篇 经济一体化
  • 第二章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 第一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分析
  • 第二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分析
  • 第三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指标分析
  • 第四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城市分析
  • 第三章 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驱动因素研究
  • 第一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总体经济集聚度分析
  • 第二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区域内部经济集聚度分析
  • 第三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集聚扩散的城市流强度分析
  • 第四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均等化分析
  • 第二篇 产业高级化
  • 第四章 海峡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效应研究
  • 第一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第五章 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选择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对海峡西岸城市群增长方式的研究(Ⅰ)
  • 第二节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对海峡西岸城市群增长方式的研究(Ⅱ)
  • 第三节 基于技术选择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 第三篇 区域城镇化
  • 第六章 海峡西岸城市群城镇化率的空间集聚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一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城镇化率的空间集聚性分析
  • 第二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城镇化率的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分析
  • 第七章 城镇化水平对海峡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研究
  • 第一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镇化数据分析
  • 第二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四篇 社会生态文明化
  • 第八章 海峡西岸城市群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生态效率分析
  • 第二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生态效率动态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九章 海峡西岸城市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第一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
  • 第二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主体省份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
  • 第十章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 第一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回顾
  • 第二节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近年来,海峡西岸城市群整体的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均等化表现良好。未来应侧重进一步缩小福建区、浙江区、广东区和江西区 4 大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海峡西岸城市群在 2008~2012 年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圈优势,在实现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方面表现最好。近年来相互促进作用有所减弱,城市群内竞争力因素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而且产业结构因素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竞争力因素更加显著。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的优势地位更明显,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更大。总体上城市群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仅要注重技术革新和技术引进,而且要对现有的技术能量水平进行充分挖掘,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生态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前文分析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提升城市群总体生态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政府作为生态系统良好运行的主导者,应起引导和联结企业与研发机构的作用,成为增强城市群生态技术创新能力的积极推动者。城市流强度分析表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城市之间依托基础设施,山海互动,东西贯通,不断向纵深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扩散,形成非沿海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排名靠前,城市群内城市间的互联互动,带动非沿海城市对外联系和辐射的能力增强。城市流强度分析中还发现,海峡西岸城市群中最具区际意义的三大产业是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海西城市群的城市在这三个产业都有很强的对外服务功能,这为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公共服务设施互惠互联互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海峡西岸城市群 20 个城市的治理污染费用的空间相关性检验表明空间相关性的存在,海峡西岸城市群 20 个城市应该重视环境污染的 “外部性”。在进行环境污染处理和环境保护时,应与整个城市群保持同步,进而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闽粤赣、闽浙赣等跨省区域协作组织应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跨行政区的环境合作和生态协同保护成为地方政府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必然选择。横跨闽粤浙赣的海峡西岸城市群,急需中心城市来进行资源整合和区域引领,吸引资金、人才流入,加快城市群经济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目前仍然以厦门、福州、泉州、温州和汕头这五大中心城市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前面的偏离 - 份额分析空间模型分析中,近期厦门、泉州、温州的区位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而福州和汕头的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长三角一体化的提速,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示范。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应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一体化协调机制上寻找突破口。制定城市间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的法规和政策,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种经济要素在城市群内的有效配置。通过 “飞地经济” 展开产业合作,以重点项目带动的方式,将资金和项目从 “飞出地” 投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 “飞入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税收分配等合作方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当主动采用宏观调控机制,努力改善整体政策软环境,包括简化手续、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和产业引导等,合理分配资源,引导各城市选择与本地资源禀赋相适宜的发展方式。相邻地区之间应强化合作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避免因选择相近发展战略而产生的资源、政策竞争。建立跨区域经济增长协作机制,城市群的各级城市之间要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实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中心城市和腹地城市的协调发展,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链条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低碳环保和循环效益型产业集群。联动推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提升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