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教育人类学:跨学科研究,理论流派,发展史与实践探讨。
内容简介
教育人类学是由教育学和人类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综合的开放性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教育人类学吸收了哲学、人类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本书作为大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一、学科本体论研究,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二、学科发展史的叙述;三、学科的理论流派;四、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五、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等。 全书共五篇二十一章。 第一篇:学科本体论与学科发展史,系统阐述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一些基础性的概念。 第二篇:理论和方法,阐述文化人类学中的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文化相对论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符号互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极其对教育的启示;介绍国外的哲学教育人类学流派、文化教育人类学流派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阐述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介绍了国内外学校教育研究中的宏观和微观研究。 第三篇:文化和教育,主要阐述人的发展与教育,包括人的本质与教育,人类进化与教育的起源,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社会文化变迁与教育,包含社会文化变迁及其相关理论和社会变迁中教育及其转变;多民族学校中的文化适应问题,包括文化适应的概念、内涵和功能,以及多民族学校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从仪式的概念和内涵入手,重点介绍了学校教育中的仪式;介绍经济文化类型、地方性知识与教育,包括经济文化类型和地方性知识的内涵与教育的联系,并重点介绍了生态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介绍了人类学视角下的双语教育研究,重点在于民族志研究的介绍;介绍了现代性与民族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教育人类学研究中的重点关注的领域。 第四篇:族群与教育,涉及社会分层、族群流动、族群差异、认同、低学业成就、原住民教育和流动人口教育等主题。介绍了教育在社会分层和族群流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学校教育领域中的族群差异与教育公平的问题;第十七章介绍了教育领域中的族群、身份与认同问题,主要涉及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国家认同;介绍了西方少数族群低学业成就的若干归因理论,并就中国的少数民族个案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介绍了国外和台湾地区的原住民教育,主要介绍了北美洲、大洋洲和台湾地区;介绍了国内外流动人口与移民的教育问题。 第五篇:教育人类学的实践,主要教育领域中的人类学知识普及的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篇 学科本体论与学科发展史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社会文化人类学与教育研究
- 第三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诸要素
- 第二章 教育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渊源
- 第二节 英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三节 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 第四节 中国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篇 理论与方法
- 第三章 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进化论学派
- 第二节 文化传播论学派
- 第三节 结构功能学派
- 第四节 文化相对论学派
- 第五节 文化与人格学派
- 第四章 教育人类学理论流派
- 第一节 哲学教育人类学学派
- 第二节 文化教育人类学理论学派
- 第三节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学派
- 第五章 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
- 第一节 进入田野点之前的准备
- 第二节 田野调查
- 第三节 民族志撰写
- 第四节 教育人类学理论建构
- 第六章 国内外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
- 第一节 国外学校教育的微观民族志研究
- 第二节 国外学校教育的宏观民族志研究
- 第三节 国外学校教育民族志新趋势
- 第四节 国内学校教育民族志研究
- 第三篇 文化与教育
- 第七章 人的发展与教育
- 第一节 人的本质与教育
- 第二节 人类进化与教育的起源
-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
- 第八章 社会文化变迁与教育
- 第一节 社会文化变迁及相关理论
- 第二节 社会文化变迁中教育及其转变
- 第九章 多民族学校中的文化适应
- 第一节 文化适应
- 第二节 多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
- 第十章 仪式与教育
- 第一节 仪式概述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中的仪式
- 第三节 教育仪式的承载维度
- 第十一章 经济文化类型、地方性知识与教育
- 第一节 经济文化类型与教育
-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与学校课程
- 第三节 学校教育的生态学研究
- 第十二章 多民族国家的双语教育:人类学的视角
- 第一节 双语教育的定义与模式
- 第二节 双语教育的宏观视角:同化主义与多元主义
- 第三节 双语教育的微观视角:民族志的研究
- 第十三章 多元文化教育
- 第一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目标及历史发展
- 第二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观点
- 第三节 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案例
- 第四节 多元文化教育的展望
- 第十四章 现代性与民族教育
- 第一节 现代性的概念与维度
- 第二节 教育在现代性中的位置与功能
- 第三节 现代性与民族教育的内在矛盾
- 第四节 意识三态观的基本主张
- 第五节 现代性与民族教育关系的重构
- 第四篇 族群与教育
- 第十五章 学校教育、社会分层与族群的社会流动
- 第一节 “卡斯特”和“类卡斯特社会”
- 第二节 教育与族群的社会流动
-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边缘群体——中国本土的研究
- 第十六章 学校教育领域中的族群差异与教育公平
- 第一节 族群偏见与歧视
- 第二节 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公平
- 第三节 美国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公平
- 第十七章 学校教育中的族群、身分与认同
- 第一节 社会化与身分认同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族群认同
-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地域认同
- 第四节 学校教育与国家认同
- 小结
- 第十八章 西方少数族群低学业成就理论与中国个案研究
- 第一节 美国少数族群学业成就归因理论
-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个案研究
- 第十九章 国外原住民教育
- 第一节 原住民概述
- 第二节 北美印第安人的教育
- 第三节 大洋洲原住民教育
- 第二十章 流动人口与移民的教育
- 第一节 人口的流动和移民
-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移民教育
- 第三节 中国流动人口的教育
- 第四节 跨地域、跨文化人口流动和移民与教育的未来
- 第五篇 教育人类学的实践
- 第二十一章 教育领域中的人类学知识普及
- 第一节 教育领域中为什么要普及人类学知识
- 第二节 美国教育中的人类学知识普及
- 第三节 中国的人类学知识普及
- 参考文献
- 后记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