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纽约保“卫”战,公共卫生制度的现代化探索。

内容简介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美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但社会生活领域却呈现出明显反差——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使得市民生存环境急遽恶化,天花、黄热病、霍乱等疫病毫无预兆地一次又一次席卷正在崛起中的新大陆。由此,公共卫生成为人人关心且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首位城市纽约当仁不让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公共卫生改革的试验场,掀起了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的序幕。其间城市公共卫生机构的各种变动,是对传统行政结构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西方先进科学理念的吸纳与借鉴。

纽约市在向世界敞开怀抱的同时,也从多维度展开了卫生治理的积极探索,并引领全美改革风气之先。与公共卫生观念从瘴气致病论向细菌致病论的科学演进同步,纽约市公共卫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也经历了从环境卫生治理到疫病防治的转变。得益于民众卫生意识的显著提高与社会团体的鼎力相助,纽约市最终建成了相对成熟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并初步具备了破解城市健康困局的能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节 公共卫生的界定
  •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 一、美国公共卫生史的兴起与发展
  • 二、国外相关研究及评价
  • 三、国内相关研究及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一章 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意识的觉醒
  • 第一节 社会转型及表现
  • 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
  • 二、移民潮的到来
  • 三、城市化的发展
  • 第二节 城市卫生问题凸显
  • 一、工作环境急剧恶化
  • 二、生活环境严重破坏
  • 三、城市疫病大规模流行
  • 第三节 现代卫生意识的形成
  • 一、早期朴素的卫生意识与践行
  • 二、城市政府治理的开端
  • 三、市民社会的推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纽约市公共卫生制度的初创
  • 第一节 崛起的纽约市
  • 一、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
  • 二、政党斗争的重要战场
  • 三、社会改革的最前沿
  • 第二节 纽约市早期公共卫生管理
  • 一、纽约市早期公共卫生状况
  • 二、纽约市早期公共卫生管理沿革
  • 三、纽约市早期公共卫生管理的挑战与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纽约市公共卫生制度的发展
  • 第一节 纽约大都市卫生局的建立
  • 一、纽约市公共卫生困境
  • 二、大都市卫生法案的提出与权力博弈
  • 三、大都市卫生局的规制与意义
  • 第二节 纽约市公共卫生行政的完善
  • 一、纽约市卫生署的建立
  • 二、细菌革命下的公共卫生行政变革
  • 第三节 纽约市公共卫生行政制度的基本特征
  • 一、公共卫生创制的权力来源
  • 二、纽约州与纽约市卫生行政权力的分布
  • 三、公共卫生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冲突与妥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纽约市环境卫生治理活动
  • 第一节 纽约市街道卫生改革
  • 一、改革运动的发端
  • 二、改革运动的高潮
  • 三、街道卫生改革的意义
  • 第二节 纽约市住房卫生改革
  • 一、住房卫生意识的觉醒
  • 二、城市住房卫生管理的展开
  • 三、城市住房卫生管理的强化
  • 第三节 纽约市工人工作环境改革
  • 一、进步时代的“职业健康观”
  • 二、改良工作环境的民间斗争
  • 三、纽约市三角制衣厂大火和州政府的努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纽约市疫病防治活动
  • 第一节 纽约市肺结核防治运动
  • 一、19世纪纽约市肺结核流行情况
  • 二、纽约市政府对肺结核流行的回应
  • 三、社会力量对纽约市肺结核流行的回应
  • 四、纽约市肺结核防治运动的成效和意义
  • 第二节 纽约市儿童保健运动
  • 一、儿童健康成为社会性问题
  • 二、儿童健康的权利与知识构建
  • 三、改善儿童健康的努力
  • 第三节 现代医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 一、现代医学在美国的诞生
  • 二、医生职业定位的转变
  • 三、现代医院的崛起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纽约市公共卫生大事年表(1805—2005)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公共卫生不是一蹴可及的

    1866 年,纽约市深陷泥潭。夏末霍乱肆虐,贫民窟拥挤如蚁穴,垃圾堆积如山,空气污浊如墨。城市命悬一线,死亡阴影笼罩,一场关乎存亡的公共卫生革命就此悄然拉开序幕。李晶的《守护健康:纽约市公共卫生制度的构建(1866—1920)》以冷静笔触,为我们拂去这段历史的尘埃。1866 年纽约大都会卫生法的诞生,标志着现代公共卫生体系艰难破土。书中清晰勾勒了制度建设的曲折轨迹:卫生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权力边界在市政厅的争吵中艰难延展。早期卫生官员仅凭扫帚与简陋条例对抗疾病,而随着细菌理论落地生根,显微镜取代扫帚,科学成为新武器。牛奶检验、传染病强制报告、隔离措施 —— 这些今日习以为常的干预,当年皆在质疑与抵制中诞生。权力扩张的每一步,都伴随着 “健康权” 与 “自由权” 的激烈撕扯。技术变革是书中另一条隐线。当氯气投入供水系统,当垃圾焚化炉替代露天堆积场,当巴氏消毒法惠及千家万户的牛奶瓶,城市肌体的抗病能力悄然提升。李晶没有回避资本的力量:商人既推动技术革新,也常为利润抵制监管。进步主义思潮席卷下,中产改革者、医学精英与觉醒媒体形成合力,推动公共卫生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干预。健康不再仅是个人事务,更成为市政责任。最令人深思的是书中对 “社会控制” 的冷峻揭示。卫生法规常如利剑,直指移民社区与贫民窟。强制疫苗接种、结核病隔离、对 “不卫生” 生活方式的取缔 —— 这些措施在保障集体健康的同时,亦成为社会规训的工具。健康与秩序、保护与控制,界限在历史情境中变得模糊。书中没有简单评判,而是呈现这种张力本身,引人思索公共卫生永恒的伦理困境。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