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用白话文讲述的中国通史。

内容简介

本书原名《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为高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作者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对远古至近代中国的政治、地理、社会、文化等作了全面叙述。全书旁征博引,形式活泼,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是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

目录

  • 版权信息
  • 例言
  • 第一编 绪论
  •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画分
  • 第二编 上古史
  •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第三编 中古史
  •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第四编 近代史
  • 第一章 明清之际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党之乱
  •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第十一章 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第五编 现代史
  •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第六编 结论
  •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通史

    累计花费 14 小时,在得到上边听边看,懵逼的过了一遍。1. 这本书最初成文于 20 世纪 30 年代,有稍许古文风味,阅读感受不是那么流畅。2. 不愧对书名,真极简,没有过多精彩的 “故事” 作为记忆的抓手,导致我过完一遍之后大脑残留内容几乎没有。3. 不想再次翻阅,但又希望大致了解中国通史,因此让多个 Ai 互卷形成如下内容:一、远古与先秦时期(约前 10000 年 - 前 221 年):文明的奠基。​​这是中华文明从起源、早期聚落发展到国家形成的关键阶段,为后世文化、思想与政治制度奠定核心根基。(一)远古文明阶段(约前 10000 年 - 前 2070 年)​​旧石器时代:元谋人(约前 170 万年)、北京人(约前 70 万 - 前 20 万年)等古人类活动,奠定中华大地人类生存基础,掌握简单石器制作与用火技术。新石器时代:聚落与文化形态成熟,形成多元发展格局。(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成熟​​夏朝(约前 2070 - 前 1600 年):传统上认为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标志着从部落联盟向国家的正式过渡。禹传位于启,“公天下” 转为 “家天下”,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被认为是夏代晚期都城遗存,出土宫殿基址、青铜礼器,印证国家机构存在。商朝(约前 1600 - 前 1046 年):有甲骨文(中国最早成熟文字)与青铜器实物双重证实的王朝。文化特征:甲骨文多为占卜记录,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直接史料;青铜器制造达到巅峰,后母戊鼎(重达 832.84 公斤)体现手工业高超水平;鬼神崇拜盛行,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都城变迁:多次迁都,晚期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故又称 “殷商”。周朝(前 1046 - 前 221 年):西周(前 1046 - 前 771 年):实行 “分封制” 与 “宗法制”;同时确立礼乐文化,以礼仪规范等级秩序,形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统治观念。东周(前 770 - 前 221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进入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前 770 - 前 476 年):诸侯争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等)先后主导政治格局,霸主以 “尊王攘夷” 为旗号维持秩序;思想领域萌芽,孔子开创儒家、老子开创道家,为后世思想体系奠基。战国时期(前 475 - 前 221 年):兼并战争加剧,最终形成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立局面;各国为图强纷纷变法,以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推动中央集权趋势强化;思想界迎来 “百家争鸣” 盛况,儒、墨、道、法、兵、名、阴阳等学派并存,成为中华文化思想的 “轴心时代”。本时期核心特征:从原始聚落到成熟国家,从神权主导到王权强化,政治制度从松散分封向中央集权转型,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奠定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二、帝制时代(前 221 年 - 1912 年):统一、分裂与融合。​​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帝制到清朝灭亡,中国在 “统一 - 分裂 - 再统一” 的循环中螺旋发展,最终形成超稳定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模式,同时完成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1. 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与巩固(前 221-220 年)​​秦朝(前 221 - 前 206 年):秦始皇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首创 “皇帝” 称号。历史功绩: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打破地域隔阂;推行郡县制,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修筑长城(抵御北方匈奴)、开凿灵渠,完善基础设施。速亡原因:非制度本身缺陷,而是急政暴政 —— 严刑峻法压迫民众,“焚书坑儒”(坑杀方士为主,非全儒)破坏文化,大规模徭役(修长城、建阿房宫、筑骊山墓)导致民力枯竭,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趁势推翻秦朝。汉朝(前 202-220 年):西汉:刘邦建立政权后,初期采纳陆贾 “休养生息” 建议,文帝、景帝延续 “轻徭薄赋” 政策,形成 “文景之治”,为国力强盛奠定基础;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 ——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为主将),解除边患;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 “丝绸之路”,打通中外交流通道;采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议,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后世两千余年。东汉: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开创 “光武中兴”;科技文化成就突出,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世界最早测震仪器)、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期因土地兼并严重,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引发黄巾起义(184 年),最终陷入军阀混战(董卓、袁绍、曹操等割据)。本时期核心特征:“大一统” 观念与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并成为历史主流;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文化内核;“汉民族” 称谓形成;丝绸之路开启中外文明交流,奠定古代中国 “天朝上国” 的文化自信。2. 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与民族大融合(220-589 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但同时也是多民族深度融合、文化多元发展的关键阶段。政权脉络:三国(220 年曹丕建魏、221 年刘备建蜀、229 年孙权建吴,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 西晋(280-316 年,短暂统一后因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崩溃) 东晋(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与北方 “十六国” 对峙) 南北朝(420 年东晋灭亡,南方先后建宋、齐、梁、陈;北方经 “淝水之战” 后,北魏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再演变为北齐、北周,最终北周灭北齐)。文化传播:佛教自西汉传入后,此时广泛传播(如敦煌莫高窟),与道教、儒家形成 “三教并行” 局面;玄学兴起(以《老子》《庄子》《周易》为核心),成为士大夫主流思想。本时期核心特征: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南方经济崛起,文化多元碰撞,制度创新成为后世制度渊源。3. 隋唐:帝国的复兴与盛世(581-907 年)​​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制度完善、国力强盛、文化开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帝国之一。隋朝(581-618 年):北周外戚杨坚(隋文帝)夺权建隋,589 年灭陈,重新统一全国,虽国祚短暂(仅 37 年),但贡献深远。制度创新:开创科举制,打破门阀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以考试选拔人才,为后世文官制度奠定基础;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贯通南北经济,加强中央对南方控制。灭亡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修大运河、三征高句丽),引发农民起义,最终被李渊(唐高祖)推翻。​​唐朝(618-907 年):李渊建唐,经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政治清明)、“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国力达到顶峰),成为东亚文明中心。经济与文化:长安(今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常住人口超百万,汇集波斯、阿拉伯、日本等国商人与使者;经济繁荣,农业(曲辕犁、筒车推广)、手工业(唐三彩、丝织业)、商业(出现 “柜坊”“飞钱”)发达;文化达到巅峰,诗歌成就最高(李白 “诗仙”、杜甫 “诗圣”、白居易倡导 “新乐府运动”),书法(颜真卿、柳公权)、绘画(吴道子 “画圣”)名家辈出。由盛转衰:唐玄宗后期,沉迷享乐,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藩镇节度使权力膨胀,最终引发 “安史之乱(755-763 年)”,此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叛乱平定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中央集权削弱,加上宦官专权、党争,唐朝逐渐走向灭亡,907 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开启 “五代十国” 时期。本时期核心特征: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影响深远;国力强盛,文化自信开放,中外交流频繁(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后期藩镇割据成为帝国痼疾,为五代十国分裂埋下隐患。4. 宋元:文化繁荣与民族政权并立(960-1368 年)​​这一时期政权并立(宋与辽、金、西夏、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文化精致内敛,同时少数民族首次建立大一统王朝,推动疆域拓展。宋朝(960-1279 年):分为北宋(960-1127 年,定都开封)、南宋(1127-1279 年,定都临安,今杭州)。政治与军事:赵匡胤(宋太祖)通过 “陈桥兵变” 夺权建宋,为防藩镇割据,实行 “重文轻武” 政策 ——“杯酒释兵权” 收回将领兵权,以文官任地方长官,设枢密院掌军事但无调兵权;军事上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先后与辽(澶渊之盟)、西夏(庆历和议)、金(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签订和议,以岁币换取和平,军事积弱成为宋朝顽疾。经济与文化:经济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经济的 “黄金时代”—— 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纸币 “交子”(北宋四川);海外贸易兴盛,广州、泉州为世界级港口,市舶司管理外贸;;文化登峰造极,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成为主流文学形式,理学兴起(程颢、程颐、朱熹,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毕昇)、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用于军事)成熟并向外传播;士大夫政治成熟,文官地位高,文化氛围宽松。元朝(1271-1368 年):蒙古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其孙忽必烈(元世祖)1271 年定国号 “元”,1279 年灭南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完成大一统的王朝。经济与交流:农业上恢复生产,推广棉花种植;商业发达,大都(今北京)成为国际性都市;中外交流频繁,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游记》),海上丝绸之路继续繁荣;但因阶级与民族压迫严重,加上后期吏治腐败、天灾频繁,引发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与其中),1368 年朱元璋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本时期核心特征:文化精致化(宋词、理学)与技术传播(四大发明)并行;少数民族政权从并立到大一统,推动疆域拓展与行省制度创新,但民族矛盾为王朝灭亡埋下隐患。5. 明清:专制集权的顶峰与近代危机(1368-1912 年)​​这一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前期国力强盛,后期因闭关锁国与制度僵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在西方列强冲击下陷入近代危机。明朝(1368-1644 年):朱元璋(明太祖)推翻元朝,定都南京(后明成祖迁都北京),建立明朝。经济与对外:农业恢复,新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并推广,缓解人口压力;对外政策前期开放(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与东非,加强中外友好交流),后期为防倭寇与海盗,实行 “海禁” 政策(严禁民间海外贸易,仅留广州一处官方通商),限制中外交流。灭亡原因: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宦官专权(如魏忠贤)与党争加剧政治腐败;1644 年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清朝(1644-1912 年):满族(前身女真族)建立的政权,1616 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 “清”,1644 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前期(康雍乾盛世,1662-1796 年):国力强盛,疆域巩固 —— 康熙帝平定 “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击败沙俄(《尼布楚条约》)、征讨噶尔丹;乾隆帝完善边疆治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最终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文化上组织编撰《四库全书》,但编纂过程中禁毁、篡改了大量对统治不利的书籍;思想上大兴 “文字狱”,严厉压制知识分子思想。后期(1840-1912 年):闭关锁国导致全面落后,在西方列强冲击下陷入深重危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来冲击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1840-1842)及《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1894-1895)惨败及《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八国联军侵华(1900)及《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 “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内部变革与自救: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洋务运动(19 世纪 60-90 年代);戊戌变法(1898);清末新政(1901-1911)。灭亡: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2 月 12 日,清帝溥仪退位,宣告了中国两千余年帝制时代的终结。本时期核心特征: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并迅速僵化;前期奠定现代中国疆域,但后期因闭关锁国而全面落后于世界;在西方冲击下,历经从技术(洋务)到制度(维新、共和)的层层深入的学习与救亡图存运动,最终帝制瓦解。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真故图书

    “真故”图书是非虚构文学创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旗下出版品牌,Slogan为:真实打动世界,全网粉丝超800万。 《真故·女性叙事》《真故·90后叙事》等mook系列主题书,专注于收录非虚构作品,定期出版。 真实故事计划是国内头部非虚构文学平台,每天讲述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