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吐蕃王朝建立后,因地理环境差异,与唐朝形成多战线冲突。

内容简介

6世纪中叶,悉补野家族建立吐蕃王朝,随着吐蕃内部矛盾的加剧,开始觊觎唐朝边境,逐渐形成西域、河西、陇右、剑南大战线。由于不同作战区域的特殊地理条件和环境,吐蕃王朝对对外军事进程中,演进出不同作战区域的划分,且军事地理与交通战略都有较大差异。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内容简介
  • 扉页
  • 版权信息
  •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编辑委员会
  • 总序
  • 序言
  • 摘要
  • 绪论
  • 一 课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三 写作思路与方法
  • 四 研究内容与创新方向
  • 五 本课题对地理区域划分的说明
  • 第一章 吐蕃军制及军事扩张之地理基础
  • 第一节 吐蕃王朝军事地理背景
  • 一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 二 吐蕃王朝时期青藏高原区域地理的划分、特征及相互关系
  • 三 青藏高原与周边自然地理单元的关系
  • 第二节 吐蕃军事扩张的初期准备
  • 一 吐蕃王朝的军政制度及其军事化特征
  • 二 吐蕃经济发展与对外扩张的关系
  • 第三节 吐蕃王朝军事部落的分布
  • 第四节 吐蕃统一青藏高原的军事地理区位
  • 第二章 西域绿洲地理与吐蕃军事
  • 第一节 青藏高原与西域的交通
  • 附 西域地区参考地图
  • 第二节 吐蕃用兵西域的军事地理
  • 一 吐蕃王朝初期与唐朝在西域争夺的军事地理
  • 二 吐蕃攻打小勃律的军事地理方略
  • 三 吐蕃在“十姓四镇”之地的武装力量配置
  • 四 吐蕃在帕米尔地区的交通及其军事界限的构成
  • 五 西域绿洲地理对吐蕃军事作战的影响
  • 第三节 吐蕃在西域的军事建置
  • 一 吐蕃的khrom
  • 二 堡寨(rtse)
  • 三 吐蕃在西域的基层军事设施
  • 第四节 吐蕃军事制度在西域的调整
  • 一 吐蕃在西域实施管理的社会基础
  • 二 从出土文献看吐蕃进入西域的部落
  • 三 从兵源看吐蕃军队建设制度的变化
  • 四 绿洲农业地理对吐蕃军队补给制度的影响
  • 五 吐蕃的军事与宗教
  • 第五节 吐蕃军事与绿洲地理
  • 第三章 吐蕃在河湟地区与唐朝的争夺
  • 第一节 河湟地区地理交通与唐蕃战争的关系
  • 一 河湟地区的自然地理与交通
  • 二 唐蕃古道的河湟段路线
  • 三 青海湖西南的军事地理交通
  • 四 河湟地区北部与河西走廊的军事地理交通
  • 五 河湟地区与陇右地区的军事地理交通
  • 六 吐蕃东向扩张的军事地理交通
  • 第二节 吐蕃在河湟地区的军事空间布局
  • 一 大非川战役唐军的行军路线
  • 二 吐蕃初入河湟地区后军队集结的地点及其进攻路线
  • 三 吐谷浑伏俟城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及唐大非川之败的内因
  • 附 河湟地区参考地图
  • 第三节 安史之乱前唐蕃军事地理进程中的战场空间布局
  • 一 吐蕃进入湟水流域的路线
  • 二 青海湖区域的攻防空间布局
  • 三 黄河沿岸唐蕃军事建置的部署与吐蕃的军事交通主干线
  • 四 洮河上游流域的对阵空间布局
  • 五 吐蕃通往大夏河流域及洮河流域的军事建置及分布
  • 第四节 安史之乱后吐蕃在河湟占领区的军事建制
  • 一 学界对吐蕃东鄙五道节度辖域的观点
  • 二 “吐蕃东境(鄙)五道节度使”及其设置
  • 三 吐蕃东道节度的辖域与治所
  • 四 “吐蕃东境(鄙)五道节度”军事职官体系
  • 五 吐蕃东境的五道节度
  • 六 吐蕃节度与吐蕃军事制度的新特征——军区化、集团化
  • 第五节 吐蕃部落军事制度下的军队给养
  • 一 吐蕃军队的组成
  • 二 吐蕃军事作战的特点
  • 三 吐蕃军队的给养制度的变化
  • 四 吐蕃军队在河湟地区的分布
  • 五 河湟地区的军事地理特征
  • 第四章 吐蕃在河西走廊的进出
  • 第一节 安史之乱之前吐蕃针对河西走廊的用兵及军事路线
  • 一 吐蕃军队进入凉州的军事地理及交通
  • 二 吐蕃军队进入甘州的军事地理及交通
  • 三 吐蕃军队进入肃州之军事交通
  • 四 吐蕃军队进入瓜沙的军事地理进程
  • 五 渔海、游奕二军——吐蕃后方军勤设置
  • 附 河西走廊参考地图
  • 第二节 从唐军事建置的变化看吐蕃的军事攻势
  • 一 唐军事建置反映对吐蕃军事交通的封锁
  • 二 唐军建置对吐蕃军事交通地理选择的影响
  • 三 吐蕃攻占河西走廊的军事交通
  • 第三节 吐蕃占据河西走廊后的军事建置及空间布局与演变
  • 一 吐蕃北道节度
  • 二 吐蕃北道节度下属的节度使
  • 三 吐蕃河西北道节度的主管
  • 四 吐蕃统治河西期间的军事建置及组织
  • 第五章 吐蕃在陇右关内的军事地理进程
  • 第一节 吐蕃入关陇逼京畿的军事地理进程及特征
  • 一 吐蕃进入陇右道及其在新占领地的政区建置
  • 二 速进速出长安城的地理因素
  • 三 吐蕃在京畿周围地区的战场分布
  • 附 关陇地区参考地图
  • 第二节 关陇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与吐蕃军事给养的关系
  • 一 关陇战场自然地理与吐蕃军队给养的补给方式
  • 二 吐蕃进入关内后的驻屯地
  • 三 关陇战场自然地理因素对吐蕃军事的影响
  • 第三节 吐蕃攻灵盐及关内道北部以远的军事地理方略
  • 一 灵州之争的军事地理分析
  • 二 吐蕃对盐、夏、麟军事攻略的地理特征分析
  • 第四节 长庆会盟前后唐蕃军事对峙的地理形势
  • 一 从唐军防御地点的地理分布看唐蕃对峙战线
  • 二 吐蕃军事势力退出关陇后军事移民的分布状况
  • 三 吐蕃军队在关陇地区的军事攻略特点
  • 第六章 吐蕃王朝在剑南西川的征战
  • 第一节 西康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吐蕃剑南西川方向军事的影响
  • 一 西康地区自然地理与吐蕃军事交通
  • 二 多康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与吐蕃军事
  • 附 剑南西川北部地区参考地图
  • 第二节 吐蕃攻略剑南西川的地理进程
  • 一 吐蕃第一次与唐境军事接触的路线及其地理基础
  • 二 噶尔·禄东赞主政时期吐蕃对东境的军事扩张及地理进程
  • 三 唐蕃围绕松州在白龙江上游与岷江上游争夺的军事地理
  • 四 吐蕃在剑南西山一线的军事地理进程——以西山三路为主干
  • 五 吐蕃针对剑南北道的维州、登州双点攻击组合
  • 六 定界息边后吐蕃在东部边境的军事布防及军事建置
  • 七 唐军进攻线路的调整与吐蕃东部边境战场部署的关系
  • 第三节 从唐边地建置的调整对吐蕃军事地理部署的透视
  • 一 唐朝在剑南北地道区行政建置的调整
  • 二 唐朝对剑南道北部地区军事建置的调整
  • 三 唐边境行政建置军政职能的变化
  • 第四节 吐蕃进入剑南西川后的军事建置及地理分布
  • 一 吐蕃进入剑南北道后的军城建置及地理分布
  • 二 吐蕃在剑南西川军事建置体系的特征
  • 第五节 吐蕃军事制度的变化
  • 一 吐蕃的东部军事区域
  • 二 “南道元帅”在剑南西川统领的节度
  • 三 军事武职的增置
  • 四 吐蕃的笼与slungs
  • 五 吐蕃军队的后勤补给制度
  • 第六节 吐蕃将士的地域来源及战后地域分布
  • 一 吐蕃本土的将士来源
  • 二 占领区的军士来源
  • 三 吐蕃王朝的军事移民及分布
  • 第七节 吐蕃在剑南西川地区的军事地理特征
  • 第七章 吐蕃对西洱河地区的征伐
  • 第一节 吐蕃在西洱河地区的军事建置
  • 一 吐蕃的东南军分区——“吐蕃中节度”
  • 二 “吐蕃中节度”辖下的军事单位
  • 三 吐蕃的军城
  • 第二节 吐蕃在西洱河地区的军事地理进程
  • 一 吐蕃势力进入西洱河的时间
  • 二 吐蕃进入西洱河地区的路线
  • 三 吐蕃“寇路”与南诏诸城的增固
  • 四 吐蕃在西洱河地区的军事部署与格局
  • 五 唐九徵进攻西洱河蕃蛮的线路
  • 六 吐蕃中节度势力东伸的军事地理意图
  • 附 西洱河地区参考地图
  • 第三节 吐蕃之东侵与西洱河地区的诸蛮部落
  • 一 吐蕃统治西洱河地区时纳入治下的诸蛮部落
  • 二 西洱河地区诸蛮部落人口
  • 第四节 吐蕃中节度辖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吐蕃军事行动的影响与制约
  • 第八章 吐蕃王朝在南部疆域的军事地理
  • 第一节 吐蕃与门域(mon-yul)的地理交通
  • 一 历史上门域(mon-yul)的地理范围及特征
  • 二 门域与吐蕃王朝的关系
  • 三 吐蕃王朝与门域的军事关系
  • 第二节 吐蕃与泥婆罗间的军事地理交通
  • 一 泥婆罗与吐蕃的地理关系
  • 二 泥婆罗入藏的自然地理交通
  • 三 吐蕃攻泥婆罗之战
  • 第三节 吐蕃与中天竺
  • 一 王玄策破中天竺之战线
  • 二 吐蕃与中天竺的交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