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思想史》:系统的梳理中国思想史,每编专辟一章介绍原始史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和总结中国思想史最新成果的学术力作。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先秦编、秦汉编、魏晋南北朝编、隋唐编、宋元编、明清编、近代编七编,上自远古时代,下讫近代新文化运动,对每一时期中国思想史的基本内容(思潮、学派、人物、著作、思想的主要点、范畴、概念等)作了系统的梳理,特别是每编专辟一章介绍原始的基本思想史料,为读者进一步查阅和深入研究作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如关于中国思想史的社会历史背景,关于某一时期学派间的思想分野、融合会通、传承创新,关于中国宗教思想、近代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和发展演变等方面都作了论述,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创新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和总结中国思想史最新成果的学术力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序
  • 原序
  • 第一编 先秦编
  • 概述
  • 第一章 商周宗教思想
  • 第一节 商代与西周的宗教思想
  • 第二节 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 第三节 西周末年宗教思想的动摇
  •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思想
  • 第一节 春秋时代思想的两重性
  • 第二节 春秋时代的重人、重民思想
  • 第三节 阴阳五行说的发展
  • 第四节 《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
  • 第三章 孔子对古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孔子与西周思想文化
  • 第二节 孔子的仁、礼观念
  • 第三节 孔子的文化观和教育思想
  • 第四章 墨子思想
  • 第一节 墨子和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 第二节 墨子的“尚贤”“尚同”思想
  • 第三节 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
  • 第五章 《老子》的理论思维
  • 第一节 老子和《老子》的“道”
  • 第二节 《老子》的“无为而治”
  • 第三节 老子倡导“上善若水”
  • 第六章 孟子思想
  • 第一节 孟子和孟子的“仁政”学说
  • 第二节 孟子的性善说和伦理思想
  • 第三节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
  • 第七章 庄子思想
  • 第一节 庄子和庄子的“大宗师”
  • 第二节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思想
  • 第三节 庄子的社会思想
  • 第八章 名辩思潮
  • 第一节 名辩思潮的形成
  • 第二节 惠施的辩学
  • 第三节 公孙龙的辩学
  •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科学知识与辩学
  • 第九章 《易传》与阴阳五行学说
  • 第一节 《易传》的思想体系
  • 第二节 邹衍的学说
  • 第十章 战国百家之学的总结——荀子思想
  • 第一节 荀子和荀子的“天人相分”论
  • 第二节 荀子的认识论与逻辑思想
  • 第三节 荀子的性恶论和社会思想
  • 第十一章 法家及其总结者韩非
  • 第一节 前期法家的历史悲剧
  • 第二节 韩非的法治思想
  • 第三节 韩非的历史进化观
  • 第四节 韩非论“道”“理”
  • 第十二章 先秦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 第一节 范围和通例
  • 第二节 《周易》《尚书》《诗经》和《左传》《国语》
  • 第三节 诸子著述
  • 第四节 文物资料
  • 第二编 两汉编
  • 概述
  • 第一章 汉初诸子学说的复兴与黄老之学
  • 第一节 陆贾与贾谊
  • 第二节 黄老之学
  • 第三节 《淮南子》
  • 第二章 董仲舒及其“天人三策”
  • 第一节 董仲舒生平
  • 第二节 “天人三策”的思想内容
  • 第三章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
  •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
  •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 第三节 司马迁的天命鬼神观
  • 第四节 《论六家之要指》
  • 第四章 谶纬与《白虎通》
  • 第一节 谶纬迷信思潮
  • 第二节 《白虎通》宗法思想
  • 第五章 反神学迷信思想家扬雄、桓谭和王充
  • 第一节 扬雄、桓谭对谶纬迷信的评说
  • 第二节 王充和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 第三节 王充的社会思想和“效验”学说
  • 第六章 汉末社会思潮
  • 第一节 “清议”之风
  • 第二节 王符的《潜夫论》
  • 第三节 仲长统的《昌言》
  • 第七章 两汉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 第一节 汉初诸子和黄老之学的史料
  • 第二节 汉代经学与谶纬的史料
  • 第三节 司马迁、扬雄、桓谭、王充及汉末社会思潮史料
  •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编
  • 概述
  • 第一章 魏晋玄学
  • 第一节 玄学思潮的形成
  • 第二节 “正始之音”
  • 第三节 “竹林七贤”及其思想
  • 第四节 “中朝名士”及其思想
  • 第二章 魏晋反玄学思潮
  • 第一节 杨泉的《物理论》
  • 第二节 裴的《崇有论》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 第三节 鲁褒的《钱神论》与鲍敬言的《无君论》
  • 第四节 《列子》书中的合理命题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佛学
  • 第一节 佛学与玄学的合流
  • 第二节 “神不灭”思潮的兴起
  • 第四章 南北朝的道教思想
  • 第一节 道教的起源
  • 第二节 葛洪对丹鼎派理论的研讨
  •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改革天师道
  • 第四节 陶弘景的三教合流思想
  • 第五节 道教与佛教思想的互相融合与对峙
  • 第五章 南北朝的反佛思潮
  • 第一节 何承天的反佛思想
  • 第二节 刘峻的《辨命论》
  • 第三节 范缜的《神灭论》
  •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 第一节 史料概述
  • 第二节 各学派的主要著作及其版本
  • 第四编 隋唐编
  • 概述
  • 第一章 隋唐时期的儒学
  • 第一节 隋唐政权的思想文化政策
  • 第二节 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
  • 第三节 王通与《中说》
  • 第四节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 第二章 隋朝及唐初的佛学与排佛言论
  • 第一节 三论宗和天台宗
  • 第二节 唯识宗
  • 第三节 唐初的排佛言论
  • 第三章 唐中叶以后的佛学及儒学与佛学的矛盾和融合
  • 第一节 华严宗
  • 第二节 禅 宗
  • 第三节 韩愈的排佛与容佛
  • 第四节 李翱的《复性书》
  •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反神学思想
  • 第一节 吕才对术数迷信的评论
  • 第二节 刘知几反神学的史学思想
  • 第三节 柳宗元的思想
  • 第四节 刘禹锡的思想
  •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
  • 第一节 王玄览及其《玄珠录》
  • 第二节 司马承祯的修道理论
  • 第三节 李筌的思想
  • 第四节 谭峭及其《化书》
  • 第六章 隋唐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 第一节 史料概述
  • 第二节 各学派的主要著作及其版本
  • 第五编 宋元编
  • 概述
  • 第一章 理学思潮的兴起
  • 第一节 理学的产生
  • 第二节 理学与经学的结合
  • 第二章 王安石的“新学”
  • 第一节 “荆公新学”
  • 第二节 王安石的五行说与元气论
  • 第三节 王安石的“耦”中有“耦”的思想
  • 第四节 王安石的人性学说
  • 第三章 北宋理学的流派及思想
  • 第一节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易通》
  • 第二节 北宋初期的象数学及邵雍的思想
  • 第三节 张载的思想及其关学学派
  • 第四节 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
  • 第四章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及其著述
  • 第二节 朱熹的天理论
  • 第三节 朱熹的心性学说
  • 第四节 朱熹的存理灭欲思想
  • 第五章 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思想
  • 第一节 陈亮的生平及其与朱熹的辩论
  • 第二节 叶适的生平及其与理学的分歧
  • 第六章 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 第一节 陆九渊的生平及其心本论
  • 第二节 陆九渊的简易工夫
  • 第三节 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
  • 第七章 元代思想概述
  • 第一节 元代理学的延续
  • 第二节 邓牧的社会思想
  • 第八章 宋元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经学著述
  • 第二节 宋元时期主要思想家的著作
  • 第三节 研究宋元思想及思想家生平的史料
  • 第六编 明清编
  • 概述
  • 第一章 明代思想由“朱学”向“心学”的转变
  • 第一节 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 第二节 明初朱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 第三节 陈献章的心学
  • 第二章 明代心学代表王守仁及其思想
  • 第一节 王守仁思想的形成
  • 第二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
  • 第三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 第四节 王守仁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三章 罗钦顺、王廷相对理学的批评
  • 第一节 罗钦顺的生平与理气、道器论
  • 第二节 罗钦顺论心学及禅学
  • 第三节 王廷相的生平及其气本论
  • 第四节 王廷相的人性论及知行观
  • 第四章 黄宗羲的思想
  • 第一节 黄宗羲的生平及其社会思想
  • 第二节 黄宗羲对理学的批评
  • 第三节 《明儒学案》及其学术思想价值
  • 第五章 顾炎武的思想风格
  • 第一节 顾炎武的生平
  • 第二节 顾炎武对理学的批评
  • 第三节 顾炎武的学术作风与治学方法
  • 第六章 王夫之对古代思想的总结与贡献
  • 第一节 王夫之的思想特点与思想来源
  • 第二节 王夫之对张载自然观的评论
  • 第三节 王夫之对理学及佛老思想的改造
  • 第七章 颜李学派的思想
  • 第一节 颜李学派的思想特色
  • 第二节 颜李学派的人性论与伦理观
  •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教育思想
  • 第八章 清代的学术和思想
  • 第一节 18世纪清代学术思想概况
  • 第二节 戴震的思想
  • 第三节 专门汉学的后期发展及汪中的思想
  • 第四节 焦循与阮元的思想
  • 第九章 明清时期思想史料介绍
  • 第一节 明清时期思想史料的概况
  •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主要思想史料
  • 第七编 近代编
  • 概述
  •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思潮
  • 第一节 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与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概况
  • 第二节 龚自珍的社会思想与哲学观点
  • 第三节 魏源的社会思想与哲学观点
  • 第二章 洪秀全和洪仁玕的思想
  • 第一节 洪秀全的思想
  • 第二节 洪仁玕的思想
  • 第三章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社会思潮
  • 第一节 洋务派思想与西学的传入
  • 第二节 李善兰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思想
  • 第三节 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
  • 第四章 戊戌变法时期的社会思潮
  • 第一节 变法维新思潮及其历史特点
  • 第二节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 第三节 康有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
  • 第四节 谭嗣同的《仁学》
  • 第五节 严复介绍的西学及其思想
  • 第五章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
  • 第一节 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 第二节 章太炎早期的政治观点和学术思想
  • 第三节 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哲学观点
  • 第四节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 第六章 中国近代思想史料介绍
  • 第一节 19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思想史料
  • 第二节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思想史料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西北大学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电子出版社)成立于1983年,2008年增设西北大学电子出版社,均由西北大学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北大学出版社是我国西部地区成立最早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