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研究民事实体与程序法交叉问题,促进权利规范落实。

内容简介

《民法典》的公布实施,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对于我国民事法治乃至整个法治的建设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为对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整合,《民法典》不仅对民法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穿透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是对民事诉讼法的时代要求,集中体现在实施好《民法典》这一重要命题,需要对其中的新设规则以及争议问题进一步跟进。

本书着眼于民事实体与程序法的交叉研究以及部分法运作之衔接问题,选取了四个实体与程序交叉的具有争议性的主题,分别为实体权利与非讼救济、特殊实体要件之证明责任、事案解明之实体与程序法依据、善意取得之实体与程序判断标准,意在寻求民事实体与程序法的有机衔接,促进相关权利规范的落实,完善制度的构建,丰富理论的探讨。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编 实体权利之非讼救济
  • 第一章 人格权禁令之程序法实现路径
  • 第二章 共有物价值无法确定时分割方法之确定
  • 第三章 实体资讯请求权之程序救济模式重构
  • 第四章 财产保全中“申请有错误”之认定
  • 第二编 特殊实体要件之证明责任分析
  • 第五章 给付型不当得利“没有法律根据”要件的证明
  • 第六章 机动车自燃案件中“产品存在缺陷”要件的证明
  • 第三编 事案解明之实体法与程序法依据
  • 第七章 实体资讯请求权于举证责任减轻之意义研究
  • 第八章 当事人真实义务在我国的困境与破解
  • 第四编 善意取得与既判力范围
  • 第九章 采用实体法善意取得说阻断既判力扩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想该如何落实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中的适用,只有当法律条文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贯彻,才能将抽象的法律规定与具体的生活事件和行为紧密相连,进而实现法律对社会关系和行为的规范作用。在《民法典》的实施过程中,民事诉讼作为其核心环节,不仅要求法官在诉讼中准确理解和适用民法典的条款,还强调民事诉讼的制度设计与民法典内容的有效衔接。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民法典》的正确实施并非简单的法律条文相加,而是需要系统整合民事诉讼法与民法,确保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和谐统一。衡量《民法典》实施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民事实体权利能否在民事诉讼中得到顺利认定和实现。这不仅是民事诉讼法由 “法” 到 “典” 的重要体现,也是民事司法科学化的关键所在。这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选取了四个实体与程序交叉的争议性主题进行深入探讨。这四个主题分别是:实体权利之非讼救济、特殊实体要件之证明责任分析、事案解明之实体法与程序法依据、以及善意取得与既判力范围。通过对这些主题的细致分析,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是如何衔接,也是对法律理论的更深入理解。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