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为广大读者精心编选的史铁生作品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包括《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名篇,还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等经典小说。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史铁生优美的文笔和温暖深沉的内心,了解他不平常的人生和写作之路。对喜欢思考和写作青少年读者,更具有启迪意义。

《我与地坛》以毅力和智慧,度过了四十年轮椅生涯,写下数百万字的作品。他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精美洁净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爱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讲他自己的故事,我们从这里认识史铁生,也认识自己。

目录

  • 版权信息
  • 我与地坛
  • 我二十一岁那年
  • 合欢树
  • 秋天的怀念
  • 老海棠树
  • 墙下短记
  • 黄土地情歌
  • 我的梦想
  • 好运设计
  • 扶轮问路
  • 想念地坛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奶奶的星星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荒芜中看见生命的明朗——《我与地坛》的精神救赎之旅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这座荒芜的古园,不仅是他双腿瘫痪后的物理避难所,更是他用残缺身体叩问生命意义的精神圣殿。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浪潮中回避苦难时,史铁生却以 “居住在自己内心” 的勇气,将个体的残疾与命运的荒诞,转化为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地坛:从废墟到精神坐标的双重隐喻  地坛的魅力,首先在于它与史铁生命运的镜像式呼应。这座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的废弃园林,与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的青年,在时间的褶皱里完成了宿命般的相遇。史铁生用十五年光阴,将地坛的四季草木、晨钟暮鼓,编织成精神成长的年轮 —— 春日蜂蝶 “如一朵小雾停住半空” 的轻盈,夏日蝉鸣与杨叶的 “取笑”,秋日落叶的庄严,冬日白雪的静默,都成为他参悟生死的媒介。  地坛的象征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既是 “地理意义上的精神家园”,接纳着史铁生的绝望与迷茫;更是 “生命轮回的容器”,用四百多年的沧桑告诉世人:苦难与生机本是一体两面。正如他在园中观察到的蚂蚁、瓢虫、落叶,这些微小的生命都在 “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暗示着残缺生命亦能绽放完整的意义。当史铁生写下 “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时,这座古园已超越物理空间,成为人类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图腾。生死之问:从 “要不要死” 到 “向死而生” 的哲思跃迁  《我与地坛》最震撼人心的,是史铁生对生死命题的坦诚叩问。21 岁瘫痪后,他曾在地坛的角落 “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甚至 “不想再活着”。但地坛的沉静让他逐渐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种顿悟并非消极认命,而是将死亡视为 “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而转向对 “如何活” 的积极探索。  他的思考经历了从 “个人遭遇” 到 “众生相” 的升华。在地坛,他遇见 “腰挂酒瓶的饮者”“运气不佳的长跑爱好者”“漂亮的弱智女孩”,这些生命的残缺与坚韧让他意识到:“差别本就是世界的存在形态”,苦难并非个体专属,而是人类共有的生存境遇。当他写下 “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已然超越对自身命运的抱怨,抵达对生命本质的通透理解。  写作成为史铁生 “活下去” 的答案。他曾纠结 “为什么要写作”,最终发现:写作是 “为了不至于自杀”,是 “在命运的局限中寻找无限的可能”。这种将痛苦转化为精神财富的过程,恰如地坛 “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一面又散发出草木泥土的芬芳”,证明残缺的生命亦能孕育健全的思想。母爱如光:沉默的守护与迟到的和解  如果说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父亲,那么母亲便是他生命中最温柔的救赎者。《我与地坛》用克制到极致的笔触,刻画了一位 “沉默而不张扬”“含悲而不外露” 的母亲形象。她 “带着一颗焦灼的心大海捞针去找寻儿子”,却 “不敢表现出太多的担忧”,甚至在史铁生在地坛独处时,“悄悄躲在树后” 注视,生怕打扰儿子的沉思。  史铁生对母亲的情感充满复杂的愧疚与怀念。他坦言:“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直到母亲猝然离世,他才在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的顿悟中,读懂那份 “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这种 “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遗憾,让母爱主题超越个人情感,成为对中国式亲情的深刻诠释 —— 爱无需言说,却能穿透生死,成为照亮生命幽暗的光。  艺术丰碑:哲思与抒情的完美交融  《我与地坛》的文学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散文的边界,开创了 “哲思散文” 的新范式。史铁生以 “地坛” 和 “母亲” 为双线,将 “景物描写、内心独白、往事回忆” 熔于一炉:前半部分借地坛的四季轮回叩问生死,后半部分以母亲的默默守护诠释爱与救赎,两条线索在 “生命意义” 的主题下交织共鸣。  他的语言兼具 “诗性的凝练” 与 “哲思的密度”。描写地坛草木时,他写 “蜂儿如一朵小雾停住半空”“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摔开万道金光”,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生命隐喻;谈论命运时,又以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的警句直击人心,让抽象哲理变得可感可触。这种 “于无声处听惊雷” 的克制抒情,比直白的宣泄更具穿透力 —— 当他写母亲 “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一个凝固的动作便道尽千言万语的母爱。  永恒的精神家园  《我与地坛》之所以成为当代文学经典,正因它超越了个人回忆录,成为 “一代人面对困境的精神图谱”。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 “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 “地坛哲学”—— 接受残缺、在局限中创造意义、以爱对抗虚无 —— 为每个遭遇困境的读者提供了精神坐标。  如今,地坛公园的游客仍会寻找史铁生笔下的 “古柏” 与 “祭坛”,这恰是作品生命力的证明:它不仅是文学文本,更是 “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到迷茫,不妨回到史铁生的地坛 —— 在那里,我们会看见:荒芜中自有生机,残缺里藏着圆满,而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带着伤痛依然选择 “好好儿活” 的勇气。  正如贾行家所言:“他偶然地被局限在史铁生里,但他有朝一日会脱离开史铁生,更可以超越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价值,正在于让每个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 “地坛”,完成属于自己的精神觉醒。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