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6千字
字数
2016-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汉代文学流变的历史意义与多样性文学范式的创立。
内容简介
《汉代文化转型与文学流变》集中考察汉代文学流与变的演进,重点分析汉代文学流变的内在动力与外部的制衡。本书广泛阅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考察汉代文学流变的历史原貌;充分发掘古代文论的成果,考察文学流变中作家个性与艺术创造的历史意义,他们在汉代文学流变中的贡献;考察多样性文学范式的创立,文体的分析异变与发展。本书集中观照汉代文学之变,发掘更多有价值的文学文本,对司马相如的文学范式、《史记》书法、诏制论议散文的因革等等文学现象,都在汲取古代文论精蕴的基础上有新的阐释,力求为汉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绪论
- 一、汉代文化转型与汉代文学分期
- 二、汉代文学范式
- 三、文体新变与文学走向
- 第一章汉初多元文化与诸侯王文学
- 第一节汉初文学的秦文化语境
- 一、力征与文治的反思
- 二、秦礼汉用:新瓶与旧酒
- 三、百官设置皆袭秦故
- 第二节黄老道家与汉初文学
- 一、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文化走向
- 二、黄老道家学说的传播
- 三、黄老道家文献与文学
- 第三节诸侯王文化与文学
- 一、诸侯王的人生与文学追求
- 二、河间献王的礼乐文学
- 三、梁园文学群体
- 四、淮南王学术与文学
- 第四节贾谊的思想与文学创作
- 一、贾谊的文学经历、思想倾向与作品
- 二、贾谊政论散文的成就
- 三、黄老思想与贾谊的辞赋创作
- 第二章汉代文化建构与辉煌的大汉文学
- 第一节儒家与黄老争胜:文化转型中的思想激荡
- 第二节汉家典法与文化建构
- 一、独尊儒术的主流思想的形成
- 二、封禅制度的建立
- 三、正朔、历数、服色的确立
- 四、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建构
- 第三节大汉盛世情怀与文学精神
- 一、非常之人与非常之文
- 二、指意放荡与依隐诙笑
- 三、歌诗与郑声
- 第四节董仲舒《春秋》学的现实关怀
- 第五节旷世辞宗司马相如
- 一、超群才艺与文学追求
- 二、黍离之思与个体精神交融
- 三、荣华与际遇:真情的讴歌
- 四、个性融于时代鸿业的创作
- 第六节千古良史 不朽文豪:司马迁与《史记》
- 一、学养及境遇
- 二、博采众长与归本黄老的思想
- 三、立言不朽的人生定位
- 四、君臣遇合的理想追寻
- 五、贬势力、崇气节的道义精神
- 六、《史记》书法
- 第三章广建文物声名与发展文学形态
- 第一节称制临决经义与主流学术调整
- 一、石渠、白虎论议
- 二、谶纬与主流文化
- 第二节汉代中期文学的多元发展
- 一、王褒、杨恽、桓宽
- 二、杜笃、桓谭、冯衍
- 三、王充、傅毅、崔骃
- 第三节渊默深思清静自处:扬雄的思想与文学
- 第四节博学精思述古鉴今:刘向的文学成就
- 第五节班固的文学成就
- 一、家世与经历
- 二、赋颂的文学成就
- 三、《汉书》的文学成就
- 第四章汉家文化重构与文学走向
- 第一节主流文化的裂变与重构
- 一、主弱政缪、术数迭兴
- 二、经学危机与思想冲突
- 第二节文学思想的二重建构
- 一、郑玄的经学与文学思想
- 二、王逸的文学思想
- 第三节岩穴幽隐与士人精神家园
- 一、志追巢父傲视天子:岩穴情结的抗世精神
- 二、隐居全道志士怀仁:隐居市井的旷世情怀
- 三、身在魏阙心驰岩穴:岩穴情结的精神困惑
- 四、牺牛与孤豚:生命意义的追索
- 第四节文网禁锢与激昂文学
- 一、文网党锢与士人气节
- 二、王符、崔瑗、崔寔
- 三、赵壹、祢衡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