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5千字
字数
No.2
经济学
2024-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聚焦危机案例与风险事件。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危机处置与应对的核心问题,开篇试图厘清关于危机的核心认识,以美国大萧条等为例,详细解析危机时期的宏观政策选择。接着,重点以房地产危机与财政危机为例,解读两种常见的危机种类。之后,围绕危机应对的四个关键环节展开,即确定处置时机、确定关键救助者、进行损失分担与选择处置平台。最后提出“危机是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这一论点。
危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中国需要重点关注公司治理、监管体制、《巴塞尔协议Ⅲ》实施、地方金融生态等问题。全书深入剖析国内外数十个经典案例,试图总结一些基本规律,以期为中国将来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引言金融稳定、公司治理与金融监管
- 一、民营企业、金融机构与金融稳定
- 二、完善公司治理,促进金融稳定
- 三、金融监管尚需进一步改进
- 四、解决好地方政府不当干预金融的风险
- 五、完善会计审计监管体系
- 前言
- 一、重视危机时期的宏观政策选择
- 二、房地产危机时首先要保住金融机构的功能
- 三、财政危机的短期应对与中长期改革
- 四、处置的时机——金融风险不能拖延
- 五、关键的救助者——央行最后贷款人
- 六、公共资金的损失分担——财政出资与央行出资
- 七、处置的制度建设:存款保险公司
- 八、把握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
- 第一章危机时期的宏观政策选择
- 第一节 美国几次大危机的政策演进
- 一、应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宏观政策的缺位
- 二、应对2008年次贷危机:初期摇摆不定到双管齐下并过度依赖货币政策
- 三、应对2020年疫情冲击:政策力度与退出节奏值得探讨
- 第二节 日本20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纠结的财政政策
- 第三节 欧债危机:致命的财政掣肘
- 一、货币政策统一但财政政策不统一埋下了风险隐患
- 二、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 第四节 应对内外部冲击:我国宏观政策选择
- 一、亚洲金融危机时促进总需求的系列改革
- 二、国际金融危机时实施刺激计划
- 三、疫情后宏观政策及改革的着力点
- 第二章房地产危机时首先要保住金融机构的功能
- 第一节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
- 一、长时间宽松货币政策助长了房地产泡沫
- 二、房地产泡沫破灭诱发了银行业危机
- 三、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的代价很大
-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房地产金融化与金融机构救助
- 一、房地产金融模式扭曲
- 二、风险爆发并蔓延至整个金融体系
- 三、迅速救助核心金融机构
- 第三节 瑞典20世纪90年代初危机:全力保住银行业
- 一、长期低利率下房地产泡沫化
- 二、实际利率回升刺破房地产泡沫
- 三、瑞典政府全力保住银行业
- 第四节 我国房地产的风险应对
- 一、房地产市场将从数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
- 二、我国房企更像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
- 三、房地产风险应对与发展新模式
- 第三章财政危机的短期应对与中长期改革
- 第一节 底特律债务危机:中央政府不救助
- 一、底特律债务危机更多是个体自身原因
- 二、在完备的破产制度下进行债务重整
- 三、破产法院强制批准重整计划
- 四、处置效果相对较好
- 第二节 巴西地方财政危机:中央政府救助的经验与教训
- 一、1989年救助:应急性缓解债务压力
- 二、1993年救助:扩大救助范围并配套初步改革
- 三、1997年救助:加大救助力度并配套财政体制改革
- 第三节 希腊债务危机:债务化解要考虑对总需求的冲击
- 一、希腊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
- 二、“三驾马车”对希腊实施的三轮救助
- 三、激进的财政整顿会冲击总需求
- 四、短期化解了债务但长期增长陷入低迷
- 第四节 塞浦路斯债务危机:银行危机与财政危机
- 一、银行危机与财政危机交织
- 二、短期应对以银行危机为重点
- 三、在多个领域推动中长期结构性改革
- 第五节 国际上地方财政管理的激励约束体制框架
- 一、地方自治的财政管理体制是基础
- 二、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地方财政健康状况
- 三、中央救助通常以牺牲地方自治权为条件
- 四、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约束措施
- 第六节 我国当前要妥善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 第四章金融风险处置不能拖延
- 第一节 美国储贷危机:拖延背后的主客观因素
- 一、金融自由化时期监管未及时调整致风险堆积
- 二、一系列因素造成了风险处置拖延
- 三、拖延政策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 四、RTC成立后最终解决了危机
- 第二节 日本20世纪90年代危机:政府的决心很关键
- 一、1998年以前监管部门行动迟缓、措施不力
- 二、监管拖延背后的原因众多
- 三、拖延付出了巨大代价
- 第三节 硅谷银行破产事件:风险的快速处置
- 一、硅谷银行破产与其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欠缺有关
- 二、硅谷银行处置的成功在于行动迅速
- 第四节 我国中小银行风险背后的拖延问题
- 第五章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讨论
- 第一节 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理论和实践不断演进
- 一、为什么是央行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
- 二、央行最后贷款人的操作机制及其变化
- 三、如何完善央行最后贷款人机制
- 第二节 联邦储备法Section 13(3):扩权与收紧的纠结
- 一、美联储紧急救助非银行机构的法律依据和发展历程
- 二、Section 13(3)引发的政策问题讨论
- 三、Section 13(3)以外的救助工具
- 第三节 北岩银行危机:央行的信息要以监管权为保障
- 一、北岩银行风险事件中监管部门被动应对
- 二、松散协调机制下出现部门扯皮与推诿
- 三、英国监管协调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雷曼兄弟破产事件:央行要监管金融基础设施
- 一、雷曼兄弟未获政府救助而破产
- 二、看不清风险状况与偿付能力导致救助误判
- 第五节 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危机事件:为最后贷款人职能保留空间
- 一、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危机爆发
- 二、美联储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救助
- 第六节 德隆系的风险处置:央行主导下的成功应对
- 一、德隆系的形成与风险暴露
- 二、相关部门及时干预并快速处置
- 三、进一步完善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
- 第六章公共资金的政策选择
- 第一节 财政资金与政治压力
- 一、雷曼兄弟没有得到救助
- 二、“占领华尔街”与削减救助权
- 三、硅谷银行与日本银行业危机的处置都不是财政资金
-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财政与央行在沟通中达成一致
- 一、财政部和美联储在各自授权范围内进行了救助
- 二、大部分救助由财政部与美联储协商合作推动
- 第三节 其他案例
- 一、瑞典金融危机和欧洲德克夏银行:财政救助
- 二、山一证券救助:央行先救助后协商
- 第四节 我国对四大行的风险处置
- 一、央行与财政协作推动四大行剥离不良
- 二、“四步曲”处置方案并以外汇储备注资
- 三、财政部使用了共管基金方式
- 四、四大行从“技术性破产”变为世界五百强
- 第七章存款保险公司:及时校正与专业处置平台
- 第一节 FDIC:保险者、监管者与处置者
- 一、FDIC在近百年发展中不断演化发展
- 二、拥有强大的资金动员能力
- 三、处置方式在近百年时间内不断演进
- 四、拥有比较广泛的监管权
- 五、救助职能的授予与取消
- 第二节 RTC与单一处置委员会:专业处置平台的其他模式
- 一、RTC:储贷危机时期的临时处置平台
- 二、单一处置委员会:欧元区的独立处置当局
- 第三节 金融机构有效处置的国际原则
- 第四节 全额保障与限额保障:不是绝对的
- 一、一般情况下存款保险为限额保障
- 二、面临系统性风险时要实施全额保障
- 第五节 海发行风险事件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 一、海南发展银行风险事件折射出处置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 二、2015年我国正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三、我国要逐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 第八章危机是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契机
- 第一节 瑞典金融危机:加强监管协调
- 一、危机期间及时进行了系列调整
- 二、后续坚持推动监管改革
- 第二节 英国北岩银行危机:转向超级央行监管模式
- 一、确立央行在金融稳定治理框架中的核心地位
- 二、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与信息共享
- 三、危机管理上突出央行作用
- 第三节 日本银行业危机:金融监管和混业经营改革
- 一、推动金融监管模式改革
- 二、完善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框架
- 三、开启混业经营和金融控股时代
- 第四节 SIFIs和CoCos: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 一、SIFIs与“大而不能倒”问题
- 二、危机后逐步建立SIFIs的监管框架
- 三、对SIFIs划分标准的争论
- 四、瑞信收购案中的CoCos减记争议
- 第五节 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持续深化
- 一、公司治理的问题
- 二、监管体制的问题
- 三、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问题
- 四、《巴塞尔协议Ⅲ》实施的问题
- 五、地方金融生态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语与专业术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日报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范围涵盖党政、新闻、历史、文化、哲学、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人民日报出版社依托人民日报社人才、信息、选题资源优势,坚持出版治国理政图书,坚持出版文化传承图书,坚持出版读者枕边图书。成立50多年来,编辑出版了大量高品位、高格调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