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用户推荐指数
哲学与宗教
类型
不可朗读
语音朗读
184千字
字数
2019-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对《楞伽经》全本大义的译述。
内容简介
南怀瑾先生以《楞伽经》宋译本为主,并参考魏译本、唐译本,“互采其长,以求信达”;释义之外,遇有觉得须加申述之处,加附论说明一己所得、一己之见,以便后学参考;同时将经义的纲要整理出一张体系表,方便读者梳理思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的话
- 序
- 自叙
- 凡例
- 楞伽经大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 八识规矩颂
-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 八识规矩颂总表
- 卷一
- 问题的开始
-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 什么是识
- 识的现象
-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 如何恢复真识
-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元
-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 成佛次第之道
-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
-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 顿渐法门的指示
-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 两种声闻的境界
-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 生死与涅槃唯一心量
- 五乘种性的分类
-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 五法三自性
- 人无我和法无我
- 诽谤正法的原因
-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 卷二
-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
-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 意生身的境界
- 心理状态的分析
-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
- 禅的类别
- 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
-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
-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
-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
- 种性的定义
-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
- 自性无生的真谛
- 自性的定义
- 如幻的涵义
- 名词章句的文字理则
-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 两种智觉的境界
- 菩萨境界
-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
-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 身心的五阴原理
- 外道学派四种涅槃的辨别
-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 卷三
-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
-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
-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
-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
-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
- 宗通和说通
-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
- 言语和语义
- 识与智的差别
- 世间缘起的空见
-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
- 自性空有之辨
- 佛法宗纲的说明
-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
- 世间理论辨证和文词的观点
-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
- 如何是究竟涅槃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
- 卷四
-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
-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
- 言语文字和真理
-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
-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
-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
-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 大小乘入灭尽定的差别境界
-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
- 如来是否常住
- 佛法是否常存
- 唯识的精义
- 四禅的灭尽定
- 详说名相等法的内义——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内义
- 三世诸佛的有无
-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
- 生死的边际何在
- 刹那空和八识的现象
- 六度的差别目的
-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 素食的理由
- 附:《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创建于1986年,专注于高品质的经济管理、励志和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并利用人民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和发行渠道,成功占据了中国大陆地区同类书籍出版市场的三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