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学者周濂政治哲学力作,切入政治哲学核心,提供理解现实的脚手架。

内容简介

“是什么使得权力或强力成为道德上对的”是2000多年来政治哲学不断追问的问题。

聚焦现代政治的讨论域,结合汉娜·阿伦特、约翰·西蒙斯、哈贝马斯及罗尔斯的观点,作者首先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区分了正当性与证成性:正当性是一种“回溯性”的概念,它关注的是权力的来源和谱系,也就是从“发生的进路”去评价权力;而作为“前瞻性”概念的证成性,关注的是权力的效用和达成的目的,也即从“目的的进路”去评价权力,确立了道德评价国家的两条进路。

从政治正当性与证成性的区分出发,作者进一步在政治义务与政治责任之间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概念地图:国家正当性与公民的政治义务具有概念上的关联性,而国家证成性则与公民的政治责任相关联。

由此,通过对概念关系的梳理标定了正当性在当代政治哲学概念地图上的位置,利于廓清被语言迷雾遮蔽的现实,帮助我们获得直面现实复杂事态的理论勇气。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政治正当性的概念结构
  • 政治正当性问题的第一次提出
  • 为什么需要政治正当性?
  • 何谓政治正当性?
  • 两次正当性危机
  • 三重理论结构
  • 四个结构性因素及本书基本结构
  • 第二章 正当性与证成性:道德评价国家的两条进路?
  • 阿伦特论正当性与证成性
  • 概念上区分正当性与证成性的可能
  • 概念史上的论据
  • 洛克传统中的正当性与证成性
  • 补充说明:正当性与证成性的关系
  • 区分正当性与证成性的理论后果
  • 小结
  • 第三章 政治正当性/证成性:概念框架下的政治义务
  • 义务与责任之辨
  • 何谓政治义务?
  • 政治义务的自愿主义因素
  • 个人自我决断的重要性
  • 第四章 政治义务的公平游戏解释
  • 相互性原则
  • 公平游戏理论的主要特点
  • 公平游戏理论的困难
  • 公共利益能够被主动接受吗?
  • 第五章 政治义务的认可理论
  • 恪守许诺的道德义务从何而来?
  • 虚假的认可和真正的认可
  • 洛克认可理论的问题
  • 投票行为与默示认可
  • 政治正当性与政治义务存在逻辑关联吗?
  • 政治义务理论的限度
  • 小结
  • 第六章 再论正当性与证成性:洛克主义与康德主义之别
  • 正义、正当性与证成性
  • 罗尔斯论政治正当性
  • 西蒙斯批评康德与罗尔斯
  • 范式转换——从洛克主义到康德主义?
  • 成员资格vs公民资格
  • 程序正当性vs实质性正义
  • 民主制国家能实现最大程度的正当性与证成性吗?
  • 第七章 通过审议走向共识
  • 正当性与合法性
  • 立宪主义与民主
  • 审议民主与民主正当性
  • 沟通理性具有独立性与优先性吗?
  • 沟通行动的可能后果:了解、理解与共识
  • 作为沟通行动补足概念的生活世界
  • 语用学但不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书目
  • 英文参考论文
  • 中文参考书目
  • 中文参考论文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正义的基础是双方实力均衡;同时我们也知道,强者可以做他们能够做的一切,而弱者只能忍受他们必须忍受的一切”。“是什么使得权力或强力成为道德上对的” 是 2000 多年来政治哲学不断追问的问题。聚焦现代政治的讨论域,结合汉娜・阿伦特、约翰・西蒙斯、哈贝马斯及罗尔斯的观点,作者首先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区分了正当性与证成性:正当性是一种 “回溯性” 的概念,它关注的是权力的来源和谱系,也就是从 “发生的进路” 去评价权力;而作为 “前瞻性” 概念的证成性,关注的是权力的效用和达成的目的,也即从 “目的的进路” 去评价权力,确立了道德评价国家的两条进路。从政治正当性与证成性的区分出发,作者进一步在政治义务与政治责任之间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概念地图:国家正当性与公民的政治义务具有概念上的关联性,而国家证成性则与公民的政治责任相关联。在回答 “何为正当性” 之前,首先需要追问 “为什么需要正当性?” 这个问题。就像雅典人并不在乎米洛斯人反驳他们的正义观念,权力似乎也并不天然要求成为道德上对的。事实上,与权力存在内在关联的概念是服从(compliance)。所谓 “服从”,按照当代社会学家罗德里克・马丁(Roderick Martin)的观点,就是指 “由权力引起的态度和行为”,或者更具体地说,是 “依照他人的命令(直接的或间接的)所做出的不考虑自己利益的行动”。马丁认为,围绕着权力这个中心概念存在四个相关的术语,其中服从是权力关系的核心特征,而其他三个概念如强制(coercion)、权威(authority)和影响(influence)则是指权力的三种不同基础,也就是说,服从的产生既可能是因为强迫的结果,也可能是基于权威或者影响。在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中,从命令 — 服从的角度入手分析权力和政治现象一直是主流观点,其中尤以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影响最为深远。在韦伯看来,“人对于人的支配(herrschaft)” 乃是人类命定的存在方式,任何试图摆脱这一局面的理论构想都难逃乌托邦的指责。韦伯这样定义 “支配”:“一群人会服从某些特定的(或所有的)命令的可能性。” 根据这个定义,“支配或者权威可能会基于非常不同的服从动机:由最单纯的习惯性服从,到最纯粹理性的利益计算”。韦伯认为,作为支配的基础,单靠习惯、个人利害、纯感情或理想等动机来结合仍不够坚实,除了以上这些基础,通常还需要另一个因素,那就是正当性的信念。正如彼得・拉斯曼(Peter Lassman)所说,韦伯把正当性的问题作为解释支配关系的中心议题,他认为这是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即任何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任何形式的支配都需要证成自己以及寻找正当性。而那种靠暴力威胁、监视或者谎言来维持社会稳定的政体不仅会消耗更多的资源,而且必定处于高度的不稳定状态。正当性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概念。在政治领域中,除却权力与服从,正当性以及不正当性(illegitimacy)还可以用来评价以下这些现象:(1)个体与国家和其他社会体系(组织或者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体与民族和其他身份认同群体的关系;(2)社会运动,尤其是抗议运动;(3)社会变动以及新的规范、态度、实践和制度形式的发展与传播;(4)对异类的社会控制和社会定义;(5)对人权和既有规范的过分侵犯。对于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关于正当性理论的探讨,我们可以借用威廉・埃德蒙森(William A. Edmundson)的观点将之区分为三重结构。正当性理论第一重结构是寻找标准以判别正当性。说一个政治社会具有正当性,究竟是指它具有创造政治义务的能力,还是指它具有获得理性认可的能力或者实施强迫行为的道德特权?毋庸置疑,正当性的判准是理解正当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我看来,要想在哲学上彻底厘清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从概念上澄清 “正当性” 与 “证成性”、“政治义务”、“政治权威” 等亲缘概念的关系,唯其如此,才有可能标识出 “正当性” 在政治哲学概念地图上的确切位置。这一层面的工作应当属于元 — 政治哲学。第二重结构涉及的是实质性的道德理论或者政治理论,即能否真正建立起一套符合正当性标准的实质理论。比如,建立一种政治义务理论(如果存在政治义务的话),以告知我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面存在服从(国家或者法律)的普遍义务;或者建立一种实践理性的理论,以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面理性的行动者将会服从国家权威;或者建立一种认可理论,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国家的强制力可能是道德上被允许的,不一而足。这一层面的工作,我称之为实质的政治哲学理论建构。第三重结构不是规范性的理论,而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等中层理论出发去描述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正当性权威。最为经典的范例当数马克斯・韦伯的工作,韦伯认为,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类型的正当性权威:传统型、卡里斯玛型以及理性 — 法制型。作为一本政治哲学的专著,在上述正当性理论的三重结构中,本书将把重点首先集中在第一层结构上,也就是说,我们会首先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出发梳理正当性及其亲缘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证成性、合法性、政治义务、政治权威等。在此基础上,本书会结合某些实质性的正当性理论做进一步的分析,至于社会学、政治学意义上的正当性理论则会作为相关辅助材料予以一定程度的关注和考量。换言之,尽管我们认为哲学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分析,但是,政治哲学却要求我们必须兼顾观念的批判以及历史的考察,以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亿点难啃

      作为政治无效阶层,对本书的内容缺乏基本的「体感」,很难根据「问题意识」跟上作者的逻辑节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思辨之旅

        从框架前提跟着作者的思路厘清一组组概念,正当性与证成性,责任与义务,层层推导,阅读的过程充满思辨的乐趣。很享受这类书籍中地用词精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