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报纸副刊手,从以上三个阶段详细探讨了香港文学的生产、发展以及个性。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三辑。第一辑:1930年代“南来文人”的角色和贡献;第二辑:1940、1950年代之交“青年文化教养”的成效;第三辑:1950、1960年代“香港的自我论述”。另有一篇附录《香港报纸文艺副刊研究的回顾》。作者从报纸副刊手,从以上三个阶段详细探讨了香港文学的生产、发展以及个性,涉及《大公报·文艺》、《立报·言林》、《星岛日报》、《新生晚报·新趣》等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副刊以及众多的香港作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論:副刊·文學·香港
  • 一、引言
  • 二、報刊
  • 三、香港
  • 四、香港的副刊與文學生産及作家世代輪替
  • 1.1930年代:“南來文人”的角色和貢獻
  • 2.1940、1950年代之交:“青年文化教養”的成效
  • 3.1950、1960年代:“香港的自我論述”
  • 第一輯 1930年代“南來文人”的角色和貢獻
  • 從香港《大公報·文藝》編輯策略的本地面向檢討南來文人在香港的“實績”説
  • 一、引言
  • 二、“後方煩悶”的驅除
  • 三、“挑戰”香港文藝青年
  • 四、結語:香港的可能
  • 香港《立報》主導權問題重探
  • 一、引言
  • 二、關於《立報》在香港的復刊
  • 三、關於香港《立報》的核心人員
  • 四、詮釋權的競争
  • 五、結語
  • 抗戰時期南來香港文化人的國家想象與在地關懷
  • 一、引言
  • 二、“向‘下’走”到香港的“小茶館”
  • 三、公共空間的建構與失落
  • 四、《懦夫》的私人世界
  • 五、結語
  • 文藝與抗戰
  • 一、引言
  • 二、保持光榮的傳統
  • 三、“抗戰八股”與公式化寫作
  • 四、讀書者的立場
  • 五、自由表達的限度
  • 六、另一個園地的吸引力
  • 七、結語:武器與改造
  • 第二輯 1940、1950年代之交“青年文化教養”的成效
  • 1940、1950年代之交香港《星島日報》“學生園地”版的青年文化教養
  • 一、引言
  • 二、“學生園地”概貌
  • 三、迴避政治?
  • 四、左翼和左翼以外
  • 五、結語
  • 1940、1950年代之交《華僑日報》兩個學生“園地”的青年文藝培養
  • 一、引言
  • 二、政治與非政治内容
  • 三、編者與論争
  • 四、發表場地對作品類型的吸納
  • 五、從“學生園地”看“學生週刊”
  • 六、結語
  • 第三輯 1950、1960年代“香港的自我論述”
  • 閲讀香港《新生晚報·新趣》一九五一年的短篇故事
  • 一、引言
  • 二、《新生晚報》與“新趣”版
  • 三、閲讀“新趣”版故事
  • 四、維繫讀者群與建構共同感
  • 五、結語
  • 附録:短篇故事資料
  • 案例與例外
  • 一、引言
  • 二、抗拒文化圈
  • 三、建構“專欄作家”身份
  • 四、挑戰與回應
  • 五、結語
  • 當胡蘭成遇(不)上十三妹
  • 本命、前世與分身
  • 一、引言
  • 二、筆名
  • 三、發表場地
  • 四、結語
  • 學生的園地,還是園地的學生
  • 一、引言
  • 二、栽培學生的“園地”
  • 三、作爲地方的“學生園地”
  • 四、文學“園地”的契機
  • 五、結語
  • 粤語入文與雅俗界綫
  • 一、引言
  • 二、小説、怪論、散文中的粤語
  • 三、社會結構轉型與報紙副刊
  • 四、作家十三妹和粤語入文的機遇
  • 五、結語
  • 附録
  • 香港報紙文藝副刊研究的回顧
  • 一、引言
  • 二、專欄雜文研究
  • 三、專欄雜文以外的研究
  • 四、結語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