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由《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编写组编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在编写工程中,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广泛听取了高校科学社会主义课程教师和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一、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 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 三、 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
  • 四、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 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 第一节 人类对未来社会的向往
  • 一、空想社会主义之前的理想社会构想
  •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 一、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二、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 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
  •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 一、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
  •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 三、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 一、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二、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与民族发展道路
  • 三、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及其实现条件
  • 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和途径
  • 第一节 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政党
  • 一、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 二、无产阶级政党
  • 第二节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二、无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 四、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 第三节 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
  • 一、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个革命转变时期
  • 二、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 第四章 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
  • 第一节 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理论和策略
  • 一、建设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 二、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
  • 三、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 四、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发展
  • 二、帝国主义的实质和历史地位
  • 第三节 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
  • 一、把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区别开来
  • 二、民族解放斗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和十月革命
  • 一、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基本依据
  • 二、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
  • 第五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发展及其挫折
  • 第一节 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 一、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必然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
  • 二、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 第二节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 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思考
  • 第三节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 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推进
  •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形成
  • 第四节 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兴起和失败
  • 一、苏联东欧的改革及其偏向
  • 二、苏联东欧剧变的过程
  • 三、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
  • 第六章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
  •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 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 第三节 毛泽东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
  •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确立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 第四节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 二、艰辛探索取得的科学成果
  •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的探索
  • 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推进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 一、世纪之交形势的深刻变化与党和国家面临的新考验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开拓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一、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 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
  • 第四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团结奋斗的旗帜
  •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科学内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
  • 一、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 二、改革开放宝贵经验是对30多年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
  • 第三节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实践的必然
  •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和基本问题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 第十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及其新变化
  • 二、新科技革命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没有解决其基本矛盾
  • 一、资本主义改良并没有解决其社会基本矛盾
  • 二、当代资本主义面临一系列新矛盾
  • 三、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终结其周期性经济危机
  •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没有逆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和我们的责任
  • 阅读文献
  • 人名译名对照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始建于1921年9月1日,重建于1950年12月1日,是党和国家政治读物出版社,也是我国第一家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出版社。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出版社”社名,成为国家和各省级人民出版社最为显著的形象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