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聚焦于“国文”的创生时刻,旨在从教育实践角度切入“文学”古今之变,进而试探近代知识形成的普遍机制。

内容简介

清季新学堂骤兴,以“国文”为名的新式文学教育应运而生。国文一科既是近代知识秩序、知识载体、知识传播方式变动的产物,又涵纳了传统蒙学和古文词章之学的诸多经验,负有培养读写技能与脉延国族文化的双重使命。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 “国文”的名义
  • 二 “国文教育”的创生
  • 三 先行研究的趋向
  • 四 研究取径与论述架构
  • 五 行文凡例
  • 第一章 文字难易与教法新旧
  • 一 作为变法本原的“文字”
  • 二 幼学论框架下的“识字作文”
  • 三 新教法的旧资源
  • 第二章 试探一种“国文”
  • 一 《蒙学报》的文体试验
  • 二 “读书科”与“读本书”
  • 三 “一用浅近文言”
  • 四 通向“国文”
  • 第三章 国家与文辞
  • 一 外来的“本国文”
  • 二 “理胜”与“辞胜”
  • 三 癸卯学制稿本所见的国文学科
  • 四 从“不屑不暇”到“不可不讲”
  • 第四章 作为文学门径的“文法”
  • 一 东西知识网络中的“文法书”
  • 二 “文典”与“文章”
  • 三 “修辞”与“美辞”
  • 余论 “我法”与“彼法”
  • 第五章 古文门类的脉延
  • 一 选本与门类
  • 二 “论说入门”还是“记叙为先”
  • 三 “义法”与“声气”
  • 四 “情、事、理三种统系”
  • 余论 断裂与脉延
  • 第六章 文教制度与诗教习俗
  • 一 “修身科”下的“古诗歌”
  • 二 “其失在不学作诗”
  • 三 蒙学诗课的延续
  • 余论 诗教的歧路
  • 第七章 “实用”与“虚文”之间
  • 一 学堂尺牍的先声
  • 二 教科书中的尺牍课
  • 三 新题材与旧程式
  • 四 从“白话尺牍”到“白话书信”
  • 余论 程式与礼俗
  • 第八章 从“记诵”到“讲授”
  • 一 读书现场中的“记诵”
  • 二 “念”与“讲”
  • 三 “记性”与“悟性”
  • 四 从“无法”到“有法”
  • 余论 漫长的读书革命
  • 附表
  • 征引文献
  • (一)基本史料
  • 甲、教科书及其他教本
  • 乙、近代报刊
  • 丙、传统诗文选本
  • 丁、别集
  • 戊、日记 年谱 书札
  • 己、诗文评
  • 庚、资料汇编
  • 辛、其他
  • (二)中文论著
  • 甲、专著
  • 乙、论文
  • (三)英文资料及论著
  • (四)日文资料及论著
  • 人名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学术专著,讲的是甲午海战之后,清朝意识到自己的落后,要做教育改革,要让更多的人认字,更多地学习西方技术。原有的蒙学逐渐变革为 “国文课”。蒙学,启蒙的蒙,这是对中国传统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的内容通俗地理解成,近代的语文课是怎么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部是 “合为一家” 的原因,少数民族政权选择汉化,首要目的是利用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资源,来强化自己的合法性和号召力。比如匈奴首领刘渊建立的汉政权,自称继承了汉朝法统。第二部分是 “合为一家” 的过程,少数民族政权实现汉化,主要通过借用中原地区的政治理念和法统序列,比如五德始终说,还有根据汉人的历史观,重塑本民族的起源史,寻找共同的祖先源流。这些都说明他们从心态上,试图把本民族融入中国文化的系统内。第三部分是 “合为一家” 的影响,所谓合为一家,不是少数民族单方面地融入汉族,他们也通过引入佛教之类的新思想资源,为中国文明和历史带来了新的内容,并且影响持续至今。

        1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