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冷战间谍案真相揭秘,生动呈现“史上精彩的间谍故事”。

内容简介

1961年8月,在柏林墙即将开建的几个小时前,一位名叫斯塔申斯基的克格勃间谍叛逃至西方。

冷战期间轰动一时的间谍案由此引爆。历史学家沙希利·浦洛基利用斯塔申斯基受审时的证词、中央情报局的新解密文件、德国和波兰的相关档案、克格勃官员的访谈和回忆录,以及自己走访所搜集的资料,用学术的眼光抽丝剥茧地寻找间谍案的真相,生动再现冷战时期间谍活动的秘密世界,亦揭示了东西方阵营间的复杂博弈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书获誉
  • 前言
  • 序幕
  • 第一部 克格勃特工
  • 1 斯大林的召唤
  • 2 王牌杀手
  • 3 秘密特工
  • 4 空降伞兵
  • 5 慕尼黑街头
  • 6 神奇武器
  • 7 莫斯科的问候
  • 第二部 完美谋杀
  • 8 红场
  • 9 波佩尔先生
  • 10 送医不治
  • 11 葬礼
  • 12 中情局电报
  • 13 攀升
  • 14 头号嫌疑人
  • 15 积极措施
  • 第三部 莫斯科的夜晚
  • 16 寄予厚望
  • 17 高层人物
  • 18 个人问题
  • 19 授奖
  • 20 求婚
  • 21 介绍新娘
  • 22 间谍月
  • 23 原地打转
  • 第四部 逃离天堂
  • 24 窃听器
  • 25 家人
  • 26 计划改变
  • 27 新年
  • 28 重返学校
  • 29 意外来电
  • 30 柏林
  • 31 最后时刻
  • 第五部 重磅炸弹
  • 32 冲击波
  • 33 叛逃者
  • 34 深入调查
  • 35 新闻发布会
  • 36 高层政治
  • 37 国会议员
  • 第六部 审判
  • 38 卡尔斯鲁厄
  • 39 忠诚与背叛
  • 40 第一桩谋杀
  • 41 重要日子
  • 42 质疑
  • 43 检方发言
  • 44 魔鬼代言人
  • 45 判决
  • 第七部 分离
  • 46 信函未复
  • 47 华盛顿来客
  • 48 审判者
  • 49 消失
  • 50 克里姆林宫的幽灵
  • 51 亡命天涯
  • 52 重归故里
  • 尾声:冷战重来
  • 致谢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阳光下的阴暗

    阳光下的事物不一定全是美好的,总有一些其他的在滋生。间谍本就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就好像我们总是把无法解释的归结于怪力乱神。而这本书,从所有人都认可的角度讲着故事,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早就定稿,背景也是众所周知,但如此跌宕起伏的剧情,让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谁不想暗暗得成为一个故事的主角呢!至于是非对错 —— 时间会证明它并不是太重要!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个故事看就好

      很好的打发了我在返程高峰时的堵车时光。听着主人公为了妻儿,所做的种种努力,再回头看看后排熟睡的妻女,生在和平年代真好。阅读时需要提醒自己:作者是有立场的历史学家,他的想象基于史料与访谈,但也不一定是真相。为此我回家还重温了几部冷战间谍题材的电影《秘密特工》《安娜》《间谍之桥》不带入情感,不带入价值观,不评价当下的局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斯塔申斯基的供述将克里姆林宫掌门人牵扯进国际政治暗杀活动,此举仿佛投下一枚炸弹,震惊了整个间谍界和国际政坛。斯塔申斯基案改变了苏联的冷战较量手段,克格勃被迫暂缓实施境外暗杀,克格勃主管亚历山大・谢列平(Aleksandr Shelepin)也被迫下台。此人曾图谋取代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要爬上苏联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斯塔申斯基案还影响了西德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许多纳粹被告援引斯塔申斯基案,声称自己和苏联间谍一样,只是谋杀的帮凶,而下令杀人的上级才是主犯。西德立法者最终修改了法律,使纳粹战犯不得援引斯塔申斯基案来辩护。

          1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