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7千字
字数
2019-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研究打工诗人的诗歌创作活动,并探索个体与结构性位置之间的张力。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分析打工诗人的诗歌创作活动,理解其面对自身结构性处境的方式,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变动中个体面对结构性处境的应对之道(参与塑造社会秩序的方式)以及自我建构的形态,并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文学写作活动的意义。
本书着重于从社会学视角对打工诗人的文学活动进行考察,分析其面对自身结构性处境的方式,以此探讨中国社会变动中个体自我建构的形态和参与塑造社会秩序的方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文学活动中的应对之道与自我建构
- 一 文学:作为应对之道
- 二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个人
- 三 农民工群体的结构性处境与应对方式
- 四 农民工群体的自我表达与打工文学
- 第二章 作为表达空间的成立:打工文学的兴起
- 一 政府的推动:周敬江与打工文学
- 二 市场的支撑:张信宽与《江门文艺》
- 三 打工者诗歌写作的发生
- 第三章 其人其诗
- 一 其人:对打工诗人的个案调查
- 二 其诗:对诗歌文本的考察方法
- 第四章 适应型态度:安所遂生
- 一 个案白描:以文学提升自我
- 二 适应的各种形态
- 三 适应型打工诗歌:希望在未来
- 四 适应型态度的自我建构:成长性自我
- 第五章 批判型态度:据理求变
- 一 批判型态度的境遇认知
- 二 批判型态度的诗歌写作:强化自我与改变境遇
- 三 批判型打工诗歌:质疑与抗议
- 四 批判型态度的自我建构:伦理性自我
- 第六章 创造型态度:独辟蹊径
- 一 新工人艺术团的文化行动
- 二 谢敏恒:以文学内刊推行文化主张
- 三 邓拓宁:在城乡之间寻求自我价值
- 四 创造型打工诗歌:新路的描绘与行走
- 五 创造型态度的自我建构:本真性自我
- 第七章 打工诗人文学活动中的自我建构
- 一 上升流动中的自我建构
- 二 从“小我”到“大我”的扩展
- 三 文学中的社会行动与自我重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