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根本原则问题

内容简介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根本原则问题,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成败兴衰、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与否的头等大事。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说清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和极其必要性。本书收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秀博士论文,从年青一代身上看马克思主义如何传承。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目录
  • 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接续问题研究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成果
  •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破题”到“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的紧密互动和对其认识不断深化的成果
  •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过程的逻辑分析
  •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接续问题研究
  •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的理论诠释
  • 一 对“实践特色”的理论诠释
  • 二 对“理论特色”的理论诠释
  • 三 对“民族特色”的理论诠释
  • 四 对“时代特色”的理论诠释
  • 五 对“四大特色”的辩证思考
  • 近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现象梳理
  • 一 作为一种普通的西方思想被引入近代中国
  • 二 作为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发展
  • 三 作为社会变革的实践理论在中国传播
  • 四 在中国的传播颇具中国化倾向
  •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
  • 一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基本框架的建构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化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
  • 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一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必要性
  • 二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任务
  • 三 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根本路径
  • 四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需要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逻辑理路和现实意义
  • 一 需要的满足与发展推动着人类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进而推动历史进步
  • 二 个人对社会交往的迫切需要的生产和满足,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三 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分工和利益的分化产生了阶级,导致国家出现
  • 四 人类生产与交往导致大工业的产生,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开创了世界历史
  • 五 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现实意义
  • 二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 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
  • 一 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 二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要走出“两个误区”,避免“四种错觉”,坚持以人为本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实现路径探析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科学内涵阐释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价值境遇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内在机理
  •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认同的路径探析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公务员廉政道德治理对策选择
  • 一 引言
  • 二 廉政道德的失范
  • 三 廉政道德的治理
  • 理论自觉与实践情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的两个维度
  • 一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的现状:理论品性不足、实践情怀空乏
  • 二 走向理论自觉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 三 走向实践情怀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 体面劳动的价值旨趣及当代省思
  •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 一 社会转型期含义及特征
  • 二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
  • 三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 四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 一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 二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价值
  • 三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局限
  • 马克思道德观意蕴及其启示
  • 一 马克思道德观的基本内涵
  • 二 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的融合
  • 三 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统一
  • 四 马克思道德观的现实意义
  • 三 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中国当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 “中国梦”的内在张力结构解读
  • 一 “中国梦”的内涵
  • 二 “中国梦”的特征
  • 三 “中国梦”的功能: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重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自信
  •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
  • 一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 二 树立群众路线的理念,改进群众工作方法
  • 三 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原理课教学
  • 共生理念下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思考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统一
  • 二 坚持民族国家利益的主体性意识与全球性意识的统一
  • 三 坚持科学创新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的统一
  • 四 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四 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与中国精神
  • 产业化境遇中文化产业、文化精神的分野与协同
  • 一 文化产业、文化精神的歧异与联系
  • 二 文化“三自”与文化产业化
  • 三 文化产业、事业的协同与文化精神的复归
  • “正能量”与“负能量”的交响:现代性的重新反思
  • 一 现代性与现代社会
  • 二 现代性“正能量”与“负能量”的交响
  • 三 现代性的重新反思及“中国式现代性”建构
  • 多元化社会思潮背景下大学生爱国的伦理审视
  • 一 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爱国的影响
  • 二 多元化社会思潮背景下大学生爱国需厘清的几个问题
  • 微时代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
  • 一 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 二 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 三 笃信历史唯物主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 坂田昌一科学哲学思想对其物理学成就的影响
  • 一 双介子理论
  • 二 坂田模型和名古屋模型
  • 林则徐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启示
  • 一 林则徐南疆勘地过程中自始至终关注着维吾尔族的分布状况、风俗习惯、生活状况、官民争端等
  • 二 维吾尔干群对林则徐尊重、爱戴备至,处处热烈地迎送他,为其勘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支持、帮助
  • 三 林则徐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启示
  • 90后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研究分析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 调查结论与启示
  • 四 增强大学生民族意识、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建议
  • 世界体系理论给国际关系研究带来的几点启示
  • 一 世界体系理论——对19 世纪范式的反思
  • 二 世界体系分析给国际关系带来的启示
  • 三 余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