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幅横跨百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在宝藏的流散与回归中,见国运之变化。

内容简介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人类的文化高地。它以华夏文明为根基,并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相互交融;藏经洞的珍贵文书、绢画和莫高窟的精美彩塑、壁画,储存着跨越时代及地域的人类历史记忆。

约两个甲子前,敦煌藏经洞开启。敦煌宝藏120多年来的散佚与回归,既牵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也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困顿与奋发。

作品围绕敦煌宝藏的发现、流散与回归,回顾了两个甲子以来敦煌文物的往事,以及数代敦煌学人呕心沥血追寻国宝、研究国宝、让国宝重光于世的艰辛历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前言 寻梦敦煌
  • 引言
  • 上编 伤心敦煌
  • 序章 新世纪来临
  • 第一章 小人物的大发现
  • 第二章 斯坦因的中国护照
  • 第三章 伯希和洞中挑宝
  • 第四章 难言之痛:从敦煌到北京
  • 第五章 大谷收集品的悲剧
  • 第六章 勒柯克的终生遗憾
  • 第七章 俄国人的神秘之旅
  • 第八章 陷入困境的华尔纳
  • 第九章 斯坦因的最后出场
  • 第十章 不是尾声:王道士之死
  • 中编 四海寻梦
  • 第十一章 漫漫西天取经路
  • 第十二章 敦煌学的东洋旋风
  • 第十三章 敦煌劫余伤心史
  • 第十四章 欧洲寻梦之旅
  • 第十五章 民族觉醒:西北考察之变
  • 第十六章 艺术家的激情岁月
  • 第十七章 政治家的人文情怀
  • 第十八章 摄影家的敦煌影像
  • 第十九章 学者的冷暖敦煌
  • 第二十章 铁马叮当:敦煌守护神
  • 下编 魂兮归来
  • 第二十一章 新时代的国宝之光
  • 第二十二章 幽暗岁月的花果凋零
  • 第二十三章 港台学者的学术报国
  • 第二十四章 日本敦煌学的第三波浪潮
  • 第二十五章 大师相传的法国敦煌学
  • 第二十六章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 第二十七章 中国敦煌学的崛起
  • 第二十八章 藏经洞的百年检阅
  • 第二十九章 世界目光下的敦煌
  • 第三十章 魂归故土,重光于世
  • 尾章 人类的敦煌
  •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回忆与感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敦煌离散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国微缩史

    无意中翻阅到这部书,我便开始读起来,该书文字读起来很有流畅感,毫无滞涩。在阅读中,我仿佛是随着敦煌宝藏经历的风风雨雨走过了一个多世纪后发现:敦煌,是如此之深地牵动着世人的目光。敦煌宝藏的聚散离合,敦煌学的起伏沉浮,透射着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荣辱沧桑,折射着一个国家的困顿、寻找与发现。当看到斯坦因、伯希和在敦煌支起帐篷,想方设法地从王道士手中获取藏经洞文物时,当勒柯克、华尔纳在柏孜克里克和莫高窟里切割或剥离壁画时,我的心里难受极了。我们的敦煌莫高窟,在一次又一次的洗劫之后,流失的是人类文明的种种信息,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累累伤痕。而今,数万件珍贵文书、近千幅古代佛画、数百件壁画和一些塑像被人为割裂,分散收藏在英、法、俄、日、美等十多个国家的四十多个收藏单位和研究机构中。事实上,敦煌文物不过是鸦片战争以来百年间流失海外的众多文物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的两百多座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而且大多是精品。中华文明的精华,在满是伤痛的近代历史中流离失所。要反对外来的文化侵略,就必须先从反对自己的愚昧和净化自身的灵魂开始;要维护民族利益和保护民族文化,就必须先提升自己的民族品格。这些历史的经验和隽永的启示,必将为人类文明提供丰富的营养,未来的敦煌学必将开启更多的未知空间,历史的光束必将源源不断地照亮人类的未来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易懂严谨的敦煌学术史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