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历史性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学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如何评价1940—1970年代的当代中国与当代文学,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与知识界仍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本书历史性地分析了制约着1940—1970年代中国及其文学实践的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民族主体性建构的不同面向,强调了当代中国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实践的复杂层面。

这对于摆脱主观性的价值判断,而从具体的社会—历史结构关系中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实践史,具有针对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联系到当前知识界对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问题等的讨论,更具有特殊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民族形式问题与当代文学史的理论重构
  • 引论 民族形式问题
  • 一 民族主义理论与中国问题
  • 二 民族形式论争与当代文学的起源
  • 三 人民政治的文化逻辑与民族形式书写
  • 四 民族形式在当代的历史变迁
  • 五 全书思路和章节安排
  • 第一章 村庄里的中国:赵树理与《三里湾》
  • 一 赵树理文学的结构性要素
  • 二 《三里湾》:赵树理的自觉之作
  • 三 以村庄为主人公的现代小说
  • 四 村庄叙事:乡村社会的“俗”与“乐”
  • 五 村庄里的中国:文化、国家与社会主义
  • 结语 乡土中国“活”传统的革命重构
  • 第二章 民族形式与地方叙事的辩证法:梁斌与《红旗谱》
  • 一 民族形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二 锁井镇的故事:空间、主体与历史叙述
  • 三 倒置的乌托邦:阶级斗争与民族认同
  • 四 “民族”与“地方”叙事的发明
  • 五 文学传统、叙事情调与“乡愁”
  • 结语 重新理解革命/中国叙事
  • 第三章 民族形式的风格化书写:周立波与《山乡巨变》
  • 引论 民族形式、个人风格与时代气息
  • 一 “延安转向”:政治、生活、形式
  • 二 政治:动员结构与国家想象
  • 三 生活:家社矛盾与乡村伦理
  • 四 形式:地方色彩与方言问题
  • 结语 风格化的起源
  • 第四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中国化实践:柳青与《创业史》
  • 引论 重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一 《创业史》评价史与政治/文学的二元论
  • 二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政治哲学与文学实践
  • 三 作家的视野:柳青的“三所学校”
  • 四 《创业史》:书写社会主义革命
  • 五 “感情的辩证法”与文学世界的总体性
  • 结语 重勘失去的历史视野
  • 第五章 革命通俗小说与旧形式的当代转换
  • 一 革命史的通俗化叙述与民族风格
  • 二 旧形式与民族形式、老中国与新中国
  • 三 旧形式与当代文学建构
  • 四 类型化知识: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
  • 五 “人”的装置:英雄与国、新人与世界史
  • 结语 现代、当代、古典与当代文学
  • 第六章 毛泽东诗词与当代文学的古今之辨
  • 一 当代文学的古今之辨
  • 二 毛泽东诗词的发表与“中国化道路”的探索
  • 三 旧形式之“今诗”
  • 四 古今之辨:“诗意山水”的三重时间
  • 五 天人之际:抒情主体与革命辩证法
  • 结语 今古齐观与古今之辨
  • 结语 当代文学难题与中国经验的历史自觉
  • 一 1970—1980年代转型与“历史的反复”
  • 二 如何面对“断裂”的当代文学
  • 三 从“中国”思考当代文学
  • 四 当代中国的历史三重性
  • 五 “新人”书写的难题
  • 六 民族形式与活的传统
  • 结语 中国经验的历史自觉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