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财政维度思考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问题。

内容简介

《预算法》修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标志着我国的财税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而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加强财税法治建设的三个关键环节之一。在这一宏观背景之下,本书从财政维度思考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问题。在理论探讨、国际比较和总结现状的基础上,从视角转换、路径选择、模式选择和制度构建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应从当前的行政主导过渡到法治化的初步解决思路。特别是在对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日本等国相关做法进行细致描述、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提炼出制度模式这一重要范畴,并归纳总结了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种制度模式,系统分析了两种制度模式的差异、共性、优劣、融合趋势及存在依据,进而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我国应该选择非对称型制度模式的理由所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导言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概念界定
  • 五、 贡献与不足
  • 第一章 财政和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
  • 一、 财政与国家
  • (一)历史考察
  • (二)理论分析
  • 二、 财政与法治、宪政
  • (一)法治、宪政的内涵
  • (二)法治、宪政的变迁
  • (三)财政与法治、宪政
  • 三、 财政和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
  • (一)权力制约
  • (二)权利保障
  • (三)地方自治
  • 第二章 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财政制度模式
  • 一、 对称型制度模式
  • (一)宪政体制与政府层级结构
  • (二)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 (三)财政权限的配置
  • (四)政府间转移支付
  • (五)协调与争议解决机制
  • 二、 非对称型制度模式
  • (一)宪政体制与政府层级结构
  • (二)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 (三)财政权限配置
  • (四)政府间转移支付
  • (五)协调与争议解决机制
  • 三、 两种制度模式比较
  • (一)差异分析
  • (二)共性分析
  • (三)融合趋势
  • 第三章 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历史
  • 一、 历史回溯
  • (一)1949—1979年——“两个积极性”的反复调试
  • (二)1980—1991年——“分灶吃饭”的改革脉络
  • (三)1992—1994年——分税制的确立
  • (四)1995年至今——分税制的调整
  • 二、 经验总结
  • (一)制度化思路逐步形成
  • (二)在集权和分权之间达成适度平衡
  • (三)制度设计上逐步和国际惯例接轨
  • 三、 动因分析
  • (一)经济因素
  • (二)政治因素
  • 四、 问题分析
  • (一)法治和宪政视角的缺失
  • (二)制度模式定位的模糊
  • (三)政府层级过多
  • (四)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的不足
  • (五)财政权限配置的不合理
  • (六)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水平较低
  • (七)协调与争议解决机制的缺乏
  • 第四章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实现法治化的财政思路
  • 一、 视角转换
  • (一)法治和宪政视角的引入
  • (二)可行性分析
  • 二、 路径选择
  • (一)法治现代化的三条路径
  • (二)渐进式路径的坚持
  • 三、 模式选择
  • (一)非对称型制度模式的选择
  • (二)原因分析
  • 四、 制度构建
  • (一)进一步完善政府层级结构
  • (二)妥当界定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
  • (三)合理配置财政权限
  • (四)提高转移支付均等化水平
  • (五)建立协调与争议解决机制
  • 结论
  • 一、 财政在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 二、 财政制度模式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实现法治化的一个重要范畴
  • 三、 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历史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 四、 从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实现法治化的财政思路
  • 参考文献
  • 中文
  • 外文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