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陈丹燕外滩三部曲。历时6年完成,一部关于外滩前世今生的传奇。

内容简介

作者以“非虚构”“影像”这种特殊的视角,以海派式绵密、细腻的文字讲述了外滩的前世今生,揭开了外滩这艘内蕴丰富的历史巨轮光影斑驳的面纱。

在作者笔下,为逃避中国内战从外滩乘船离开的外国侨民,出生于上海、拍摄了1949年外滩的外国摄影师山姆·塔塔,携女儿到上海总会遗址追寻自己童年记忆的母亲,号称要重新点亮外滩的“外滩三号联合会”主席李景汉,以及租界时期连接外滩商业繁荣的洋泾浜英语,1950年代外滩长夜一般的寂静,1966年出现在友谊商店外墙上“全世界劳动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型宣传画,1970、1980年代的外滩恋人墙,1990年代的外滩改造工程……

绵密的细节铺陈着那些与外滩有过特殊经验的人与事,使得历史具有了呼吸和温度。

全书配图170多幅。影像式表达与非虚构讲述联袂,生动再现了外滩前世今生的传奇。

目录

  • 版权信息
  • PIECE.01 黑白马赛克
  • PIECE.02 宿命
  • PIECE.03 不可能的世界
  • PIECE.04 纪念碑
  • PIECE.05 梦想的烟尘岁月
  • PIECE.06 怀乡痛
  • 跋:外滩写作记
  • 参考书目
  • 陈丹燕·外滩三部曲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究竟哪个时期的上海,算是畸形繁荣的上海呢?

    关注陈丹燕老师是从看她写的英伦三岛的几本旅行传记开始的,那时候我还是在读纸质书呢。喜欢她写莱茵河畔的咖啡厅,写站在英格兰岛遥望欧洲大陆的画面。所以,当我想要体验小布尔乔亚的感觉时,都会翻翻她的书,再喝杯咖啡,听听英格兰民谣。装一下嘛。前两天读温莎王朝,突然又想起了陈丹燕老师,顺手在得到搜了一下,结果出来了一堆她写上海的书籍。而顺手就读了这本《外滩:影像与传奇》,一下就被带入进去了。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是看着发哥和雅芝姐的《上海滩》长大的,所以,我连哈尔滨长啥样都没印象时,就对上海滩的外滩有了印象。可搞笑的是,作为上海本地人的陈丹燕老师,却诟病那部剧一看就是香港人意淫的上海,那明显是广州嘛。上海哪是那个样子的。等我们上了学,学习近代史时,书上对上海的定义就是,在一战期间,各个帝国主义无暇东顾,所以民族资产阶级有了短暂的发展时间,造成上海等开埠口岸城市畸形的繁荣。再往后学,就是陈毅市长接掌上海市,发动经济战争,镇压囤积居奇,打赢两黑一白的战役。然后就是我小时候的一些回忆了。好东西如手表、电视、收音机、自行车都是上海的好,全国质量最好的产品都是上海产的。直到港台风席卷全国,日本产品进入中国后,这样的势头才被颠覆。现在,已经年过不惑的我,亲身来到上海发展,却怎么也无法把现在置身的这座城市和印象中的那些符号化的上海对上号?是上海变了,还是我以前接触的那些上海都是假的呢?读了陈丹燕老师的这本书,才恍惚有了一个答案。经过近百年的战争和渗透,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探险家,在这片古老的东方国度,堆筑起当时世界上的 “第五大城市”,这座城市似乎超脱于他所属国家之外。无论是战乱还是天灾,无论是满清还是民国,似乎什么都和她无关,她就是一个探险家观望这个古老帝国的一个瞭望塔,即使发大水了,似乎也和这座城市毫无关系。那些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公园,那些拥有治外法权的租界领事馆,那些满嘴洋泾浜的伪洋人,构建起了一幅畸形繁荣的画面。可,这不才是原原本本的上海吗?这不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上海吗?这不才是本地人心心念念的那个上海吗?也许我政治不正确。红色中国时期的上海,还是上海吗?现在你在外滩看到的那一排房子,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岁月里被蹂躏成了什么样子?改开之后就好了吗?无论是那个新加坡人,还是那个台湾人,那个香港人,又或者是本土的那个设计公司,他们用资本的力量复建起来的外滩还是以前那个外滩吗?那些 “高端大气上档次” 的场所,是不是中国人还是不能去呢?现在的上海俨然是中国第一城市。一定是繁荣的,一定是欣欣向荣的,甚至未来可能成为世界第一的城市,可那还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上海吗?究竟哪个上海才是畸形繁荣的上海呢?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