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98千字
字数
2021-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的基本依据,学好企业会计准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同时,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动态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优化,这需要会计从业人员不断学习新规定、掌握新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收录了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操案例的展示与分析。
全书实用性强,案例丰富,内容全面,通俗易懂,与时俱进,旨在帮助会计从业人员学好、用好企业会计准则。
本书也适合会计新手、企业经营管理者、企业培训及咨询人员、高校会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使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1章 存货
- 1.1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 1.1.1 总则
- 1.1.2 确认
- 1.1.3 计量
- 1.1.4 披露
- 1.2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
- 1.2.1 商品存货的成本
- 1.2.2 周转材料的处理
- 1.2.3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 第2章 长期股权投资
- 2.1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 2.1.1 总则
- 2.1.2 初始计量
- 2.1.3 后续计量
- 2.1.4 衔接规定
- 2.1.5 附则
- 2.2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用指南
- 2.2.1 总体要求
- 2.2.2 关于适用范围
- 2.2.3 关于重大影响的判断
- 2.2.4 关于应设置的相关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 2.2.5 关于初始计量
- 2.2.6 关于后续计量
- 2.2.7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 2.2.8 关于股票股利的处理
- 2.2.9 关于投资性主体转变时的会计处理
- 2.2.10 关于处置和相关所得税影响
- 第3章 投资性房地产
- 3.1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 3.1.1 总则
- 3.1.2 确认和初始计量
- 3.1.3 后续计量
- 3.1.4 转换
- 3.1.5 处置
- 3.1.6 披露
- 3.2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应用指南
- 3.2.1 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
- 3.2.2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 3.2.3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 第4章 固定资产
- 4.1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 4.1.1 总则
- 4.1.2 确认
- 4.1.3 初始计量
- 4.1.4 后续计量
- 4.1.5 处置
- 4.1.6 披露
- 4.2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应用指南
- 4.2.1 固定资产的折旧
- 4.2.2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 4.2.3 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
- 4.2.4 备品备件和维修设备
- 4.2.5 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
- 第5章 生物资产
- 5.1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 5.1.1 总则
- 5.1.2 确认和初始计量
- 5.1.3 后续计量
- 5.1.4 收获与处置
- 5.1.5 披露
- 5.2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应用指南
- 5.2.1 生物资产与农产品
- 5.2.2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
- 5.2.3 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减值迹象
- 5.2.4 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
- 5.2.5 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
- 第6章 无形资产
- 6.1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 6.1.1 总则
- 6.1.2 确认
- 6.1.3 初始计量
- 6.1.4 后续计量
- 6.1.5 处置和报废
- 6.1.6 披露
- 6.2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
- 6.2.1 本准则不规范商誉的处理
- 6.2.2 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 6.2.3 开发支出的资本化
- 6.2.4 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应当考虑的相关因素
- 6.2.5 无形资产的摊销
- 6.2.6 土地使用权的处理
- 第7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 7.1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 7.1.1 总则
- 7.1.2 确认
- 7.1.3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
- 7.1.4 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
- 7.1.5 披露
- 7.1.6 衔接规定
- 7.1.7 附则
- 7.2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指南
- 7.2.1 总体要求
- 7.2.2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
- 7.2.3 关于适用范围
- 7.2.4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
- 7.2.5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 7.2.6 关于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
- 7.2.7 关于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
- 7.2.8 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披露
- 7.2.9 关于新旧准则的衔接规定
- 第8章 资产减值
- 8.1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 8.1.1 总则
- 8.1.2 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
- 8.1.3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 8.1.4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
- 8.1.5 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
- 8.1.6 商誉减值的处理
- 8.1.7 披露
- 8.2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应用指南
- 8.2.1 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遵循重要性要求
- 8.2.2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考虑的因素和采用的方法
- 8.2.3 折现率的确定方法
- 8.2.4 资产组的认定
- 8.2.5 存在少数股东权益情况下的商誉减值测试
- 第9章 职工薪酬
- 9.1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 9.1.1 总则
- 9.1.2 短期薪酬
- 9.1.3 离职后福利
- 9.1.4 辞退福利
- 9.1.5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 9.1.6 披露
- 9.1.7 衔接规定
- 9.1.8 附则
- 9.2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
- 9.2.1 总体要求
- 9.2.2 关于适用范围
- 9.2.3 关于职工和职工薪酬的定义
- 9.2.4 关于短期薪酬的确认和计量
- 9.2.5 关于离职后福利的确认和计量
- 9.2.6 关于辞退福利的确认和计量
- 9.2.7 关于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确认和计量
- 9.2.8 关于职工薪酬的披露
- 9.2.9 关于衔接规定
- 第10章 企业年金基金
- 10.1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 10.1.1 总则
- 10.1.2 确认和计量
- 10.1.3 列报
- 10.2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应用指南
- 10.2.1 企业年金基金是独立的会计主体
- 10.2.2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各方当事人
- 10.2.3 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
- 10.2.4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补亏
- 10.2.5 企业年金基金的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的编报
- 第11章 股份支付
- 11.1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 11.1.1 总则
- 11.1.2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 11.1.3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 11.1.4 披露
- 11.2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应用指南
- 11.2.1 股份支付的含义
- 11.2.2 股份支付的处理
- 11.2.3 回购股份进行职工期权激励
- 第12章 债务重组
- 12.1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 12.1.1 总则
- 12.1.2 债权人的会计处理
- 12.1.3 债务人的会计处理
- 12.1.4 披露
- 12.1.5 衔接规定
- 12.1.6 附则
- 12.2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应用指南
- 12.2.1 总体要求
- 12.2.2 关于债务重组的定义和方式
- 12.2.3 关于适用范围
- 12.2.4 关于债权和债务的终止确认
- 12.2.5 关于债权人的会计处理
- 12.2.6 关于债务人的会计处理
- 12.2.7 相关示例
- 12.2.8 关于债务重组的相关披露
- 12.2.9 关于新旧准则的衔接规定
- 第13章 或有事项
- 13.1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 13.1.1 总则
- 13.1.2 确认和计量
- 13.1.3 披露
- 13.2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应用指南
- 13.2.1 或有事项的特征
- 13.2.2 或有事项相关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的条件
- 13.2.3 亏损合同的相关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
- 13.2.4 重组事项
- 第14章 收入
- 14.1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 14.1.1 总则
- 14.1.2 确认
- 14.1.3 计量
- 14.1.4 合同成本
- 14.1.5 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
- 14.1.6 列报
- 14.1.7 衔接规定
- 14.1.8 附则
- 14.2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
- 14.2.1 总体要求
- 14.2.2 关于适用范围
- 14.2.3 关于应设置的相关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 14.2.4 关于收入的确认
- 14.2.5 关于收入的计量
- 14.2.6 关于合同成本
- 14.2.7 关于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
- 14.2.8 关于列报和披露
- 第15章 政府补助
- 15.1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 15.1.1 总则
- 15.1.2 确认和计量
- 15.1.3 列报
- 15.1.4 衔接规定
- 15.1.5 附则
- 15.2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应用指南
- 15.2.1 总体要求
- 15.2.2 关于政府补助的定义和特征
- 15.2.3 关于适用范围
- 15.2.4 关于政府补助的分类
- 15.2.5 关于政府补助的确认与计量
- 15.2.6 关于特定业务的会计处理
- 15.2.7 关于政府补助的列报
- 15.2.8 关于新旧准则的衔接规定
- 第16章 借款费用
- 16.1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 16.1.1 总则
- 16.1.2 确认和计量
- 16.1.3 披露
- 16.2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用指南
- 16.2.1 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存货
- 16.2.2 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 16.2.3 借款辅助费用的处理
- 16.2.4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暂停
- 第17章 所得税
- 17.1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 17.1.1 总则
- 17.1.2 计税基础
- 17.1.3 暂时性差异
- 17.1.4 确认
- 17.1.5 计量
- 17.1.6 列报
- 17.2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应用指南
- 17.2.1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 17.2.2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 17.2.3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 17.2.4 递延所得税的特殊处理
- 第18章 外币折算
- 18.1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 18.1.1 总则
- 18.1.2 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 18.1.3 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 18.1.4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 18.1.5 披露
- 18.2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应用指南
- 18.2.1 即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
- 18.2.2 汇兑差额的处理
- 18.2.3 分账制记账方法
- 18.2.4 境外经营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的判断
- 第19章 企业合并
- 19.1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 19.1.1 总则
- 19.1.2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 19.1.3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 19.1.4 披露
- 19.2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应用指南
- 19.2.1 企业合并的方式
- 19.2.2 合并日或购买日的确定
- 19.2.3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 19.2.4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 19.2.5 业务合并
- 第20章 租赁
- 20.1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 20.1.1 总则
- 20.1.2 租赁的识别、分拆和合并
- 20.1.3 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 20.1.4 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 20.1.5 售后租回交易
- 20.1.6 列报
- 20.1.7 衔接规定
- 20.1.8 附则
- 20.2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应用指南
- 20.2.1 总体要求
- 20.2.2 适用范围
- 20.2.3 应设置的相关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 20.2.4 租赁的识别
- 20.2.5 租赁的分拆与合并
- 20.2.6 租赁期
- 20.2.7 承租人会计处理
- 20.2.8 出租人会计处理
- 20.2.9 特殊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
- 20.2.10 列报和披露
- 20.2.11 衔接规定
- 第21章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 21.1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 21.1.1 总则
- 21.1.2 金融工具的确认和终止确认
- 21.1.3 金融资产的分类
- 21.1.4 金融负债的分类
- 21.1.5 嵌入衍生工具
- 21.1.6 金融工具的重分类
- 21.1.7 金融工具的计量
- 21.1.8 金融工具的减值
- 21.1.9 利得和损失
- 21.1.10 衔接规定
- 21.1.11 附则
- 21.2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用指南
- 21.2.1 总体要求
- 21.2.2 关于金融工具的相关定义
- 21.2.3 关于适用范围
- 21.2.4 关于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 21.2.5 关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终止确认
- 21.2.6 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
- 21.2.7 关于金融负债的分类
- 21.2.8 关于嵌入衍生工具
- 21.2.9 关于金融工具的重分类
- 21.2.10 关于金融工具的计量
- 21.2.11 关于金融工具的减值
- 21.2.12 关于衔接规定
- 第22章 金融资产转移
- 22.1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 22.1.1 总则
- 22.1.2 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一般原则
- 22.1.3 金融资产转移的情形及其终止确认
- 22.1.4 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
- 22.1.5 继续确认被转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 22.1.6 继续涉入被转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 22.1.7 向转入方提供非现金担保物的会计处理
- 22.1.8 衔接规定
- 22.1.9 附则
- 22.2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应用指南
- 22.2.1 总体要求
- 22.2.2 关于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 22.2.3 关于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定义
- 22.2.4 关于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流程
- 22.2.5 关于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
- 22.2.6 关于继续确认被转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 22.2.7 关于继续涉入被转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 22.2.8 关于金融资产转移中向转入方提供非现金担保物的会计处理
- 第23章 套期会计
- 23.1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
- 23.1.1 总则
- 23.1.2 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
- 23.1.3 套期关系评估
- 23.1.4 确认和计量
- 23.1.5 信用风险敞口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 23.1.6 衔接规定
- 23.1.7 附则
- 23.2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应用指南
- 23.2.1 总体要求
- 23.2.2 关于应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 23.2.3 关于套期会计概述
- 23.2.4 关于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
- 23.2.5 关于套期关系评估
- 23.2.6 关于确认和计量
- 23.2.7 关于信用风险敞口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 23.2.8 关于衔接规定
- 第24章 原保险合同
- 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 24.1 总则
- 24.2 原保险合同的确定
- 24.3 原保险合同收入
- 24.4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
- 24.5 原保险合同成本
- 24.6 列报
- 第25章 再保险合同
- 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 25.1 总则
- 25.2 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
- 25.3 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
- 25.4 列报
- 第26章 石油天然气开采
- 26.1 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 26.1.1 总则
- 26.1.2 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
- 26.1.3 油气勘探的会计处理
- 26.1.4 油气开发的会计处理
- 26.1.5 油气生产的会计处理
- 26.1.6 披露
- 26.2 《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应用指南
- 26.2.1 矿区的划分
- 26.2.2 钻井勘探支出的处理采用成果法
- 26.2.3 油气资产及其折耗
- 26.2.4 弃置义务
- 26.2.5 未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
- 第27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 27.1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 27.1.1 总则
- 27.1.2 会计政策
- 27.1.3 会计估计变更
- 27.1.4 前期差错更正
- 27.1.5 披露
- 27.2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应用指南
- 27.2.1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确定
- 27.2.2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 27.2.3 前期差错及其更正
- 第28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 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 28.1 总则
- 28.2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 28.3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
- 28.4 披露
- 第29章 财务报表列报
- 29.1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 29.1.1 总则
- 29.1.2 基本要求
- 29.1.3 资产负债表
- 29.1.4 利润表
- 29.1.5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 29.1.6 附注
- 29.1.7 衔接规定
- 29.1.8 附则
- 29.2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
- 29.2.1 总体要求
- 29.2.2 关于适用范围
- 29.2.3 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
- 29.2.4 关于资产负债表
- 29.2.5 关于利润表
- 29.2.6 关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 29.2.7 关于附注
- 29.2.8 关于衔接规定
- 第30章 现金流量表
- 30.1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 30.1.1 总则
- 30.1.2 基本要求
- 30.1.3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 30.1.4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 30.1.5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 30.1.6 披露
- 30.2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应用指南
- 30.2.1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 30.2.2 现金流量表格式
- 30.2.3 现金流量表附注
- 第31章 中期财务报告
- 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
- 31.1 总则
- 31.2 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 31.3 确认和计量
- 第32章 合并财务报表
- 32.1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 32.1.1 总则
- 32.1.2 合并范围
- 32.1.3 合并程序
- 32.1.4 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
- 32.1.5 衔接规定
- 32.1.6 附则
- 32.2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应用指南
- 32.2.1 总则
- 32.2.2 合并范围
- 32.2.3 合并程序
- 32.2.4 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
- 第33章 每股收益
- 33.1 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
- 33.1.1 总则
- 33.1.2 基本每股收益
- 33.1.3 基本每股收益
- 33.1.4 列报
- 33.2 《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应用指南
- 33.2.1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 33.2.2 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 33.2.3 计算每股收益时应考虑的其他调整因素
- 33.2.4 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计算和列报每股收益
- 第34章 分部报告
- 34.1 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
- 34.1.1 总则
- 34.1.2 报告分部的确定
- 34.1.3 分部信息的披露
- 34.2 《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应用指南
- 34.2.1 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
- 34.2.2 分部收入
- 34.2.3 分部费用
- 第35章 关联方披露
-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 35.1 总则
- 35.2 关联方
- 35.3 关联方交易
- 35.4 披露
- 第36章 金融工具列报
- 36.1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 36.1.1 总则
- 36.1.2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
- 36.1.3 特殊金融工具的区分
- 36.1.4 收益和库存股
- 36.1.5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
- 36.1.6 金融工具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列报
- 36.1.7 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披露
- 36.1.8 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
- 36.1.9 衔接规定
- 36.1.10 附则
- 36.2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应用指南
- 36.2.1 总体要求
- 36.2.2 适用范围
- 36.2.3 应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 36.2.4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
- 36.2.5 特殊金融工具的区分
- 36.2.6 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之间的重分类
- 36.2.7 收益和库存股
- 36.2.8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
- 36.2.9 金融工具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列报
- 36.2.10 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披露
- 36.2.11 金融资产转移披露
- 36.2.12 衔接规定
- 第37章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 37.1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 37.1.1 总则
- 37.1.2 确认和计量
- 37.1.3 列报
- 37.2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 37.2.1 首次执行日采用追溯调整法有关项目的处理
- 37.2.2 首次执行日采用未来适用法有关项目的处理
- 37.2.3 首份中期财务报告和首份年度财务报表的列报
- 第38章 公允价值计量
- 38.1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 38.1.1 总则
- 38.1.2 相关资产或负债
- 38.1.3 有序交易和市场
- 38.1.4 市场参与者
- 38.1.5 公允价值初始计量
- 38.1.6 估值技术
- 38.1.7 公允价值层次
- 38.1.8 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 38.1.9 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 38.1.10 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 38.1.11 公允价值披露
- 38.1.12 衔接规定
- 38.1.13 附则
- 38.2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指南
- 38.2.1 总体要求
- 38.2.2 关于适用范围
- 38.2.3 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要求
- 38.2.4 关于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 38.2.5 关于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 38.2.6 关于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 38.2.7 关于公允价值披露
- 38.2.8 关于衔接规定
- 第39章 合营安排
- 39.1 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
- 39.1.1 总则
- 39.1.2 合营安排的认定和分类
- 39.1.3 共同经营参与方的会计处理
- 39.1.4 合营企业参与方的会计处理
- 39.1.5 衔接规定
- 39.1.6 附则
- 39.2 《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应用指南
- 39.2.1 总体要求
- 39.2.2 关于适用范围
- 39.2.3 关于本准则与其他相关准则的关系
- 39.2.4 关于合营安排的认定
- 39.2.5 关于合营安排的分类
- 39.2.6 关于重新评估
- 39.2.7 关于共同经营参与方的会计处理
- 39.2.8 关于合营企业参与方的会计处理
- 39.2.9 关于衔接规定
- 第40章 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 40.1 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 40.1.1 总则
- 40.1.2 重大判断和假设的披露
- 40.1.3 在子公司中权益的披露
- 40.1.4 在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中权益的披露
- 40.1.5 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 40.1.6 衔接规定
- 40.1.7 附则
- 40.2 《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应用指南
- 40.2.1 总体要求
- 40.2.2 关于适用范围
- 40.2.3 关于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定义
- 40.2.4 关于重大判断和假设的披露
- 40.2.5 关于在子公司中权益的披露
- 40.2.6 关于在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中权益的披露
- 40.2.7 关于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 40.2.8 关于衔接规定
- 第41章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
- 41.1 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
- 41.1.1 总则
- 41.1.2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分类
- 41.1.3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计量
- 41.1.4 列报
- 41.1.5 附则
- 41.2 《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应用指南
- 41.2.1 总体要求
- 41.2.2 关于适用范围
- 41.2.3 关于持有待售类别的分类
- 41.2.4 关于持有待售类别的计量
- 41.2.5 关于持有待售类别和终止经营的列报
- 41.2.6 衔接规定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