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用户推荐指数
自然科学总论
类型
7.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9千字
字数
2012-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卷帙浩繁的新媒介百科,一部思想深邃、充满洞见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作者罗伯特·洛根展示了物理学家的气质:严密的逻辑、透辟的解析、系统的视野,麦克卢汉的思想被推进至新的高度。
这是一部卷轶浩繁、巨细无靡的新媒介百科,各种新媒介形态纷纷登场;也是一部思想深邃、充满洞见的学术专著。罗伯特·洛根对新媒介的语言迷思、生成语法、发展定律的深刻解读,将为你撩开新媒介的面纱。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译者代序 麦克卢汉研究的三次热潮和三次飞跃
- 洛根中文版序
- 前言
- 谢辞
- 1 “新媒介”与麦克卢汉:绪论
- 1.1 本书宗旨
- 1.2 麦克卢汉方法论,读者可能的收获
- 1.3 什么是“新媒介”?
- 1.4 “新媒介”变化之中的外观/背景
- 1.5 “新媒介”分类
- 1.6 媒介是技术,是工具,是语言,是……
- 1.7 站在巨人的肩头上
- 1.8 麦克卢汉论新媒介
- 第一部 方法论
- 2 麦克卢汉的方法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
- 2.1 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
- 2.2 麦克卢汉方法论小结
- 2.3 麦克卢汉主张技术决定论吗?
- 3 五个传播时代:加上模拟式传播时代和互动式数字时代
- 3.1 更新麦克卢汉的三个传播时代
- 3.2 麦克卢汉的三个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
- 3.3 语言的起源与演化
- 3.4 细析口语传播与书面传播之差异
- 3.5 媒介生态与媒介生态系统
- 4 “新媒介”多大程度上确认或反驳了麦克卢汉的预测
- 4.1 “新媒介”的新模式
- 4.2 媒介定律与技术演化
- 4.3 “新媒介”使书面文化逆转,使大众媒介的负面效应逆转
- 4.4 新媒介强化了麦克卢汉指明的电力媒介趋势
- 4.5 超越光速
- 5 “新媒介”的14条讯息:概述
- 5.0 “新媒介”与大众媒介的区别
- 5.1 双向传播
- 5.2 “新媒介”使信息容易获取和传播
- 5.3 “新媒介”有利于继续学习
- 5.4 组合与整合
- 5.5 社群的构建
- 5.6 便携性
- 5.7 媒介融合
- 5.8 互操作性
- 5.9 内容的聚合
- 5.10 多样性、选择性与长尾现象
- 5.11 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再整合
- 5.12 社会的集体行为与赛博空间里的合作
- 5.13 再混合文化
- 5.14 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
- 5.15 新旧媒介的比较与“新媒介”的14条讯息
- 5.16 “新媒介”基于使用者的变化
- 6 “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的扩张
- 6.1 “数字经济”述略
- 6.2 重要的是获取信息而不是占有信息
- 6.3 从信息到知识的范式转移
- 6.4 知识管理与互联网
- 6.5 终生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就业保障
- 7 叠加的和串联的技术与媒介
- 7.1 媒介是人的延伸
- 7.2 媒介与技术的演化:延伸的延伸
- 7.2.1 认知、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 7.2.2 棘轮效应
- 7.2.3 认知叠加效应
- 7.3 串联的技术与媒介:如何理解“新媒介是旧媒介的延伸”或“延伸的延伸”
- 7.4 什么是媒介的实际内容?
- 7.5 新二元论与符号域
- 7.6 符号域分为媒介域和心灵域
- 第二部 新媒介如何影响《理解媒介》所分析的媒介
- 8 口语词:“新媒介”对口语词的冲击
- 9 书面词
- 9.1 “新媒介”对书面词的冲击
- 9.2 第三种口语或数字口语
- 9.3 书写文本的终结?
- 9.4 互动文本
- 10 道路与纸路
- 11 数字
- 11.1 第一次数字革命
- 11.2 “零”的发明
- 11.3 从数字到数字化
- 12 服装
- 13 住宅
- 14 货币
- 14.1 “新媒介”对货币的冲击
- 14.2 自动取款机
- 14.3 电子商务
- 14.4 网上拍卖与固定价销售
- 14.5 网上购物付款方式:信用卡与电子货币
- 15 时钟
- 16 印刷术
- 17 滑稽漫画
- 18 印刷词与书籍
- 18.1 “新媒介”对书籍和学术刊物的冲击
- 18.2 可供选择的文本格式
- 18.3 电子书
- 18.4 有声读物
- 18.5 电子杂志
- 18.6 图书馆
- 19 轮子、自行车和飞机
- 20 照片
- 21 报纸与新闻
- 21.1 “新媒介”对新闻的冲击
- 21.2 “新”新闻的消费者
- 21.3 “新”新闻的生产者
- 22 汽车
- 23 广告
- 23.1 大众媒介上的广告
- 23.2 互联网、万维网和其他“新媒介”上的广告
- 23.3 网上的病毒式营销
- 24 游戏
- 24.1 电子游戏
- 24.2 电子游戏的社会影响
- 25 电报
- 26 打字机
- 27 电话
- 27.1 “新媒介”对电话的冲击
- 27.2 电传与传真
- 27.3 寻呼机
- 27.4 网络电话
- 27.5 可视电话
- 27.6 电信与趋同
- 28 唱机与录制音乐的新形式
- 28.1 “新媒介”对唱机、录音机、随身听与录制音乐的冲击
- 28.2 光盘
- 28.3 MP3播放器、iPod播放器与iTunes播放器
- 28.4 索尼的数字版权管理
- 29 电影
- 29.1 摄像机
- 29.2 录像机、影碟机和蓝光影碟机
- 29.3 视频剪辑软件
- 29.4 电影与互联网
- 29.5 优视网现象
- 30 广播
- 30.1 “新媒介”对广播的冲击
- 30.2 卫星广播
- 30.3 网络广播
- 30.4 播客
- 31 电视
- 31.1 录像带与电视制作
- 31.2 遥控器
- 31.3 电视与教育
- 31.4 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
- 31.5 全球化对分割化
- 31.6 电视与手机
- 31.7 电视、视频短片与谷歌的融合
- 31.8 互动的电视?
- 31.9 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
- 31.10 数字录像机,正在形成中的电视革命:蒂沃牌录像机和视频刻录机
- 31.11 iPod播放器上的电视
- 31.12 iTunes 播放器上的电视与电影:比特流网站的机会
- 31.13 电视与电脑的融合
- 32 武器
- 33 自动化(含工厂)
- 第三部 《理解媒介》没有做的新媒介分析
- 34 杂交技术或融合技术
- 35 多功能打印机、复印机、扫描机和传真机
- 35.1 “新媒介”对打印机的冲击
- 35.2 扫描机与光学字符识读软件
- 36 手机
- 36.1 “新媒介”对电话的冲击:手机的出现
- 36.2 手机的新服务功能
- 36.3 手机的多功能
- 36.4 照相手机的社会冲击
- 37 个人电脑
- 37.1 台式电脑与笔记本
- 37.2 平板电脑
- 37.3 电脑的利弊
- 38 掌上电脑(PDA)
- 38.1 掌上电脑与无线电子邮件
- 38.2 电脑笔
- 38.3 笔计算
- 39 计算机软件
- 40 互联网
- 40.1 媒介之媒介
- 40.2 寻根:前电子的原型互联网的历史
- 40.3 互联网的源头
- 40.4 互联网的口语结构
- 40.5 互联网上的讨论组
- 40.6 网络民主:终极的参与式民主
- 40.7 电子犯罪与惩罚
- 40.8 互联网与商务
- 40.9 艺术与互联网
- 40.10 互联网供应商和门户网站
- 40.11 云计算
- 41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与短信
- 41.1 即时通信与短信
- 41.2 电子邮件
- 41.3 谷歌电子邮件
- 42 公告牌、新闻讨论组、邮件通信组与聊天室
- 43 万维网
- 43.1 万维网的兴起
- 43.2 万维网的利弊
- 43.3 网络电视
- 43.4 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
- 43.5 Web 2.0
- 43.6 语义网
- 43.7 通俗分类法
- 43.8 书签网站
- 43.9 万维网和网站的兴起与演化
- 44 博客
- 44.1 什么是博客?
- 44.2 作为新闻媒介的博客
- 44.3 博客的社会心理影响
- 44.4 非文本博客
- 44.5 博客书
- 44.6 博客进入主流
- 45 搜索引擎加谷歌和图书馆
- 45.1 搜索引擎
- 45.2 谷歌称雄
- 45.3 谷歌的竞争对手
- 45.4 谷歌公司的创新
- 45.5 谷歌、怀斯、瘦客户机,可能的计算机革命:一个猜想1
- 45.6 世界文献的数字化与搜索:“新媒介”对图书馆的冲击
- 45.7 谷歌将实现凡尼瓦·布什“麦麦克斯存储器”的憧憬吗?
- 45.8 图书从本科学生图书馆出逃
- 45.9 电子浏览
- 45.10 必应网:人性化的互联网
- 45.11 谷歌是第七种语言吗?
- 46 视频会议与网基协作工具
- 46.1 视频会议
- 46.2 网基协作工具
- 46.3 集体智能
- 47 虚拟现实与仿真
- 47.1 什么是虚拟现实?
- 47.2 虚拟现实的真实性
- 47.33 D虚拟现实平台上的电子游戏与角色扮演
- 48 机器人,自动运行软件与代理软件
- 48.1 机器人
- 48.2 自动运行软件与代理软件
- 49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 49.1 什么是人工智能?
- 49.2 什么是强式人工智能?
- 49.3 作者对强式人工智能的批判
- 49.4 万维网上潜在的人工智能开发
- 50 智能标签与数据空间1
- 50.1 条形码与智能标签
- 50.2 数据空间
- 50.3 数据空间赋能器:数据空间的存取、导航与搜索
- 50.4 赛博空间、数据空间与“智能盒”的未来融合
- 50.5 聪明、可读、可搜、可网上加工的智能标签书
- 50.6 数据空间是第八语言吗?
- 51 《理解媒介》没有涉及的赋能技术
- 51.0 界定
- 51.1 电子技术
- 51.2 鼠标与图形用户界面
- 51.3 触觉技术与嗅觉技术
- 51.4 超链接、超文本与超媒介
- 51.5 调制解调器与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 51.6 光纤
- 51.7 通信卫星
- 51.8 无线保真、蓝牙与火线
- 51.9 开放源码技术与维基
- 51.10 维基与维基百科
- 51.11 普适计算
- 51.12 简易信息聚合
- 附录 麦克卢汉方法论: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
- A.1 媒介与技术是等价词
- A.2 技术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心灵的延伸
- A.3 媒介是活生生的力的漩涡
- A.4 媒介创造新的社会模式并重构人的感知
- A.5 “媒介即讯息”
- A.6 任何新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旧媒介
- A.7 杂交系统
- A.8 媒介的阈下效应
- A.9 媒介的反直觉效应
- A.10 逆转:人成为技术的延伸
- A.11 社会仿效其技术
- A.12 地球村
- A.13 后视镜:历史是媒介研究的实验室
- A.14 三个传播时代
- A.15 断裂边界
- A.16 声觉空间对视觉空间
- A.17 文字、拼音字母表和印刷机
- A.18 书面文化时代的分割化
- A.19 电速条件下出现的新信息模式
- A.20 集中化对非集中化
- A.21 整合与多学科研究对专门化
- A.22 硬件对软件和信息
- A.23 冷与热/光照射对光透射
- A.24 作为防止媒介余波效应的媒介研究
- A.25 理解新媒介的利弊
- A.26 不做道德判断
- A.27 客观性的迷思
- A.28 口语传统与探索
- A.29 作为雷达与早期预警系统的艺术
- A.30 过时的技术成为艺术形式
- A.31 多学科研究
- A.32 “媒介分析”对“内容分析”
- A.33 界面和模式研究而不是“观点”研究
- A.34 外形—背景关系
- A.35 因果关系的逆转
- A.36 使用者即媒介内容
- A.37 一种反学院式研究的偏向
- A.38 媒介定律
- 参考文献
- 译者后记
- 补记
- 译者介绍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