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新一代学者,集十八年学力,展现文学研究新面貌。

内容简介

好的文学研究首先是好的文学,甚至是纯度更高、密度更大的文学。

本书搁置“世纪末”与“现代主义”概念之间的纠葛,着重揭示从1880年至1910年以现代意识、颓废主题、唯美倾向为特征的“世纪末”美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密切关联,超越具体流派之争而着眼于整个现代文化的创生机制,从而阐明审美现代性——而非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主义——的历史性展开过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欧洲的“世纪末”潮流与德意志的“特殊道路”
  • 第一章 德奥“世纪末”的思想资源:尼采与弗洛伊德
  • 尼采作为美学路标的多重影响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性欲学说:时代话语
  • 第二章 德奥大都市:现代化体验的文化映射场
  • 作为大都市现象的世纪末
  • 维也纳:守旧与革新的二重奏
  • 柏林:新崛起的现代大都市
  • 慕尼黑:“熠熠闪光”的波西米亚之都
  • 附:格奥尔格及其圈子在德奥世纪末中的特殊地位
  • 第三章 颓废与没落的多重叙述
  • 豪普特曼的病态家族
  • 安德里安的自恋少年
  • 托马斯·曼的家族衰落编年史
  • 第四章 情欲书写中的反叛与讽刺
  • 硕布施瓦夫斯基的梦幻式狂欢
  • “丑闻作家”笔下的性本能与世纪末社会
  • 雷文特罗的女性写作
  • 第五章 审美幻境的破灭
  • 霍夫曼斯塔尔的唯美批判
  • 托马斯·曼的美少年死神
  • 结语 德语国家的世纪末:一种现代文化形态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