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9千字
字数
2023-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跨学科的交汇中,梳理与研究当代中国公共艺术与社会美育经验的多模式与独特价值。
内容简介
全书共六章。
第一章为社会美育理论探讨,从历史与当下等维度研究社会美育的机制、路径与意义。
第二至第六章为社会美育案例,以“营造的风景”“古今的邂逅”“网联的世间”“流动的原乡”“弥散的地方”为主题,全面呈现艺术家及青年学子在城乡社区、网络社区及博物馆展开的美育实践。
附录为“共在 共情 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国际研讨会”观点摘要,汇集了国内外学者在研讨会发表的主要观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序
- 第一章 理论的探索
- “全美育”模式的探索:以网络虚拟社区美育为例
- 社区问题的艺术展开样本:对《艺术社会学的文化实践》课程的总结
- “社区文化中心”转向:当代博物馆的社区美育功能
- 创意地方营造下的情境建构
- 公共艺术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以阿玛利亚·乌尔曼作品《卓越与完美》为例
- 品牌以公共艺术为媒介的社会美育价值延伸:以香奈儿流动艺术馆为例
- 公共性与同理心:公共艺术如何介入残障人士生活
- 地方性在乡村美育中的核心地位:以重庆渝北区牛皇村为例
- 新媒体视域下博物馆在社会美育中的发展探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上新了,故宫》为例
- 第二章 营造的风景
- 谢小春系列作品
- 把“羊磴”装进哪只筐?
- “让我们彼此映证——社区问题研究”系列作品
- “让我们彼此映证——社区问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和方法分析
- 隐·私——强制性同形
- “隐·私——强制性同形”项目报告
- “广福行动”系列作品
- “广福行动”:乡村公共艺术活动
- 一次偶然的相遇之二
- 空间·记忆·情感:广福村在地公共艺术实践
- “七塘实验田”系列作品
- 从“七塘实验田”看乡村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式
- 第三章 古今的邂逅
- 庞茂琨《第二次触摸》
- “副本”创作自述
- 或许博物馆
- 传统博物馆中的艺术实践
- 一方尘土
- 当代艺术语境下重构古代艺术之美:以“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艺术展”为例
- 微观地景·生物量
- 用艺术的眼光看科学,用生命的眼光看艺术——关于艺术介入博物馆的讨论
- 第四章 网联的世间
- 家族档案
- 微信社区中的家族关系新形态:以作品《家族档案》为例
- 营销有你
- 自媒体时代的美育:对营销号泛滥现状的思考
- 口罩纽带
- 《口罩纽带》创作手记
- 社区团购
- 消费+交流:社区场景下的团购新模式
- “理想社区”共享空间设计
- 社区公共空间线上线下联动构建方案
- 瓷娃娃形象设计
- 特殊群体在虚拟社区的艺术形象设计与研究:以瓷娃娃罕见病为例
- 人设
- 网络时代人们复杂性身份下对自我真实性的探讨与表达
- 无法之法
- 网络社区中书法的传播与影响
- 遥远的TA
- 虚拟恋人:疫情背景下激增的网络情感劳动关系
- 剑川黑陶网络社区传播设计
- 剑川黑陶文化与网络社区的融合
- PETIPETI云社区
- 宠物的“话”
- 第五章 流动的原乡
- 到何处去
- 流动的“原乡”“剩余空间”重塑
- 红色
- 《红色》创作手记
- 20200202
- 《20200202》创作手记
- 渺小之诗
- 《渺小之诗》创作手记
- 我的记忆载体
- 《我的记忆载体》创作手记
- 风向
- 做一名寻风者:《风向》创作手记
- 转龙村贰贰五号
- 《转龙村贰贰五号》创作手记
- 移动的盒
- 《移动的盒》创作手记
- 囍-礼物
- 《囍-礼物》创作手记
- 七小时
- 《七小时》创作手记
- 你好,城市!
- 与自身的对话:我的艺术创作思考
- 我与城市
- 日新月异的城市不需要过去,沧海桑田的人们不需要记忆
- 处理回忆
- 蕾小姐给都市女性的一封信
- 当在地变成形式
- 第六章 弥散的地方
- 艺术与地域再生: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重庆市北碚区东阳社区调研报告
- 寻找看不见的社区 寻觅曾经的美好
- 两个地方
- 《两个地方》:关于社区的另一种叙事
- Pieces
- 看不见的社区:从Pieces出发分析社区与城市的关系
- kitsch
- kitsch创作手记
- 爬梯
- 《爬梯》创作手记
- 东阳东阳
- 《东阳东阳》创作手记
- 追梦人
- 《追梦人》创作手记
- 附录
- “共在 共情 共生: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展国际研讨会”观点摘要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