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全面解读《民法典·物权编》及最高院司法解释。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民法典·物权编》及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出台的司法解释,秉持阐扬法理、追本溯源的治学精神,对我国《民法典》确定的物权体系和具体规则进行了全面梳理。全书突出了《民法典·物权编》规定的新规则,在内容上力求对物权编作全面准确的阐释,包含了国内物权研究的新成果,以增益于我国的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本书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物权编通论
  • 第一节 《民法典·物权编》概述
  • 一、《民法典·物权编》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 二、《民法典·物权编》与物权法的关系
  • 三、《民法典·物权编》的价值定位
  • 第二节 物权概述
  • 一、物权的概念
  • 二、物权的特征
  • 第三节 物权的效力
  • 一、优先效力
  • 二、追及效力
  • 三、物权请求权效力
  • 第四节 物权的类型
  • 一、物权法定原则
  • 二、物权类型的学理分类
  • 第五节 物权的保护
  • 一、物权的保护概述
  • 二、物权确认请求权
  • 三、物权请求权的类型
  • 第二章 物权变动
  • 第一节 物权变动概述
  • 一、物权变动的概念和形态
  • 二、物权变动的原则
  • 第二节 物权变动模式
  • 一、物权变动的原因
  • 二、基于民事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模式
  • 三、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
  • 四、非基于民事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 第三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
  • 一、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
  • 二、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
  • 第四节 物权的消灭
  • 一、混同
  • 二、放弃
  • 三、其他原因
  • 第三章 所有权概述
  • 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和作用
  • 一、所有权的概念
  • 二、所有权的特征
  • 三、所有权的作用
  • 第二节 所有权的权能
  • 一、积极权能
  • 二、消极权能
  • 第三节 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 一、原始取得
  • 二、继受取得
  • 第四节 所有权的限制
  • 一、公法限制
  • 二、私法限制
  • 第五节 所有权的种类
  • 一、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
  • 二、不动产所有权和动产所有权
  • 第四章 共有
  • 第一节 共有概述
  • 一、共有的概念
  • 二、共有的法律特征
  • 三、共有的形式
  • 四、共有的成立与消灭
  • 五、因共有财产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
  • 六、共有财产的分割
  • 第二节 按份共有
  • 一、按份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 二、按份共有中的应有部分
  • 三、按份共有产生的原因
  • 四、按份共有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 五、处分共有财产或对共有财产作重大修缮
  • 第三节 共同共有
  • 一、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 二、共同共有的形式
  • 三、共同共有人的权利和义务
  • 四、共有关系的终止和共有财产的分割
  • 五、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区别
  • 第四节 准共有
  • 一、准共有的概念
  • 二、准共有的特征
  • 第五章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述
  • 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渊源
  •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二节 专有权
  • 一、专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专有部分
  • 三、专有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三节 共有权
  • 一、共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共有部分
  • 三、共有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四节 管理权
  • 一、管理权的概念和特征
  • 二、管理权的内容
  • 三、业主自治机构
  • 四、委托物业管理
  • 第六章 相邻关系
  • 第一节 相邻关系概述
  • 一、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 二、相邻关系的法律性质
  • 三、相邻关系的立法模式
  • 第二节 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 一、依照法律、法规和习惯处理相邻关系
  • 二、有利于生产原则
  • 三、方便生活原则
  • 四、团结互助原则
  • 五、公平合理原则
  • 第三节 相邻关系的种类
  • 一、相邻用水关系
  • 二、相邻通行关系
  • 三、邻地施工关系
  • 四、相邻通风、采光和日照关系
  • 五、相邻不可量物侵害关系
  • 六、相邻防险关系
  • 第七章 用益物权概述
  •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概念和功能
  • 一、用益物权的定义
  • 二、用益物权的特征
  • 三、用益物权的功能
  • 第二节 用益物权的内容
  • 一、用益物权人的权利
  • 二、用益物权人的义务
  • 第三节 用益物权与相关权利的关系
  • 一、用益物权与所有权
  • 二、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 三、用益物权与用益权
  • 第八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
  •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概述
  •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
  •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定位
  •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称谓确定
  •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征
  •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
  • 一、基于法律行为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 二、非基于法律行为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
  •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权利
  •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义务
  • 第四节 土地经营权
  • 一、承包地“三权分置”的制度价值
  • 二、土地经营权的界定
  •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区别
  • 四、土地经营权的性质
  • 五、土地经营权的设定
  • 六、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 七、土地经营权的效力
  • 八、土地经营权的消灭
  • 第五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
  •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事由
  •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的程序
  •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的法律效果
  • 第九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
  • 第一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概述
  •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
  •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特征
  • 三、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后的续期问题
  • 四、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地上权的关系
  •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
  •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概述
  • 二、通过行政划拨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
  • 三、通过出让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
  •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
  •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登记
  • 三、房地一体处分原则
  • 第四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效力
  •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
  •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义务
  • 第五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
  • 一、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的事由
  •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的法律效果
  • 第六节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 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缘起
  • 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实践与改革
  • 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设立与规制
  • 第十章 宅基地使用权
  •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权概述
  •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
  •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特征
  • 第二节 宅基地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称谓确定
  • 一、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演进
  •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称谓确定
  •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与变动
  •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
  •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
  • 三、宅基地“三权分置”
  • 四、宅基地使用权的登记
  • 五、《民法典》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留有空间
  •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效力
  • 一、宅基地使用权人的权利
  • 二、宅基地使用权人的义务
  • 第五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
  • 一、宅基地使用权消灭的事由
  • 二、宅基地使用权消灭的法律效果
  • 第十一章 居住权
  • 第一节 居住权概述
  • 一、居住权的概念
  • 二、居住权的特征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居住权制度的演进
  • 一、法国的居住权制度
  • 二、意大利的居住权制度
  • 三、德国的居住权制度
  • 第三节 我国居住权的立法过程
  • 一、我国居住权立法的理论争议
  • 二、《民法典》规定居住权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四节 居住权的设立
  • 一、居住权的设立方式
  • 二、居住权的设立登记
  • 三、居住权人
  • 第五节 居住权的效力
  • 一、居住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 二、居住权的消灭事由
  • 第十二章 地役权
  • 第一节 地役权概述
  • 一、地役权的概念
  • 二、地役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三、地役权的特征
  • 四、地役权与相邻关系
  • 第二节 地役权的取得
  • 一、基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取得
  • 二、非基于民事法律行为的取得
  • 第三节 地役权的内容
  • 一、地役权人的权利
  • 二、地役权人的义务
  • 三、供役地权利人的权利
  • 四、供役地权利人的义务
  • 第四节 地役权的消灭
  • 一、地役权消灭的事由
  • 二、地役权消灭的效果
  • 第十三章 担保物权概述
  •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历史沿革和立法体例
  • 一、历史沿革
  • 二、立法体例
  • 第二节 我国担保物权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 一、《民法典》担保制度的体系
  • 二、担保物权制度的修改和重大变化
  • 第三节 担保物权的特征和分类
  • 一、担保物权概念
  • 二、特征
  • 三、担保物权的分类
  • 第四节 担保物权的法律效力
  • 一、担保物权的一般效力
  • 二、流押条款的效力
  • 第五节 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
  • 一、主债权
  • 二、利息
  • 三、违约金
  • 四、损害赔偿金
  • 五、保管担保财产的费用
  • 六、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
  • 七、保全抵押权的费用
  • 第十四章 抵押权
  • 第一节 抵押权概述
  • 一、抵押权的概念与意义
  • 二、抵押权的特征
  • 三、抵押权的种类
  • 第二节 抵押权的设立
  • 一、抵押当事人
  • 二、抵押财产
  • 三、抵押权的效力范围
  • 四、抵押合同
  • 五、抵押登记
  • 六、抵押权预告登记
  • 七、正常经营活动中买受人规则的适用要件
  • 第三节 抵押权的实现
  • 一、抵押权实现的要件
  • 二、抵押权的实现方法
  • 三、抵押权的诉讼时效
  • 第四节 抵押权的消灭
  • 一、抵押标的物灭失且无替代物
  • 二、主债权消灭
  • 三、抵押权实现
  • 第五节 特殊抵押权
  • 一、共同抵押权
  • 二、最高额抵押
  • 三、动产浮动抵押
  • 四、价款优先权
  • 第十五章 质权
  • 第一节 质权概述
  • 一、质权的概念与特征
  • 二、质权的类型
  • 第二节 动产质权
  • 一、动产质权的概念与特征
  • 二、动产质权的设立
  • 三、动产质权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 四、动产质权的实现
  • 五、动产质权的消灭
  • 六、最高额质权
  • 第三节 权利质权
  • 一、权利质权的概述
  • 二、权利质权的性质
  • 三、权利质权的种类
  • 四、权利质权的效力
  • 五、有价证券质权实现的特殊规则
  • 第十六章 留置权
  • 第一节 留置权概述
  • 一、留置权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 二、留置权与其他类似权利的区别
  • 第二节 留置权的取得
  • 一、留置权成立的积极要件
  • 二、留置权取得的消极要件
  •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
  • 一、留置权所担保债权的范围
  • 二、留置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 三、留置权的实现
  • 四、留置权的消灭
  • 第四节 担保物权的竞存与混合共同担保
  • 一、担保物权的竞存概述
  • 二、担保物权竞存的类型
  • 三、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并存
  • 第十七章 占有
  • 第一节 占有概述
  • 一、占有的概念和特征
  • 二、占有的性质
  • 三、占有制度的功能
  • 第二节 占有的分类
  • 一、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
  • 二、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
  • 三、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
  • 四、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
  • 五、自己占有与辅助占有
  • 六、单独占有与共同占有
  • 七、和平占有与暴力占有
  • 八、公然占有与隐秘占有
  • 第三节 占有的取得、变更与丧失
  • 一、占有的取得
  • 二、占有的变更
  • 三、占有的丧失
  • 第四节 占有的效力
  • 一、占有的权利推定
  • 二、占有的事实推定
  • 三、占有人与返还请求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 第五节 占有的保护
  • 一、占有人的自力救济
  • 二、占有保护请求权
  • 三、占有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六节 准占有
  • 一、准占有的要件
  • 二、准占有的消灭
  • 三、准占有的效力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法律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由司法部领导和管理。法律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逾600种,产品包括法律法规、法学教材、学术专著、法律 实务、案例、法律词典、司法考试等,出版形式包括图书、活页、刊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网络产品,是中国政法院校师生、法律研究机构、法律职业者汲取法律知识、查询法律信息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