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3千字
                       字数
                        2025-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比较法上公示对抗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分别是“引言”“登记对抗理论模型的建构”“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客观范围”“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主观要件”“动产担保中的特殊对抗规则”“结论”。内容完整,资料详实,论证充分,具有很强的理论魅力和理性色彩,同时,本书稿极具实践性,对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纠纷进行了类型化的分类,提出了法律适用的思路与可能的解决之道。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第1章 引 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本书结构
 - 第2章 登记对抗理论模型的建构
 - 2.1 本章拟解决的问题
 - 2.2 比较法上的考察
 - 2.2.1 大陆法系公示对抗主义的生成与发展
 - 2.2.2 大陆法系的对抗理论模型
 - 2.2.3 法律效果对理论模型的反作用
 - 2.3 我国制度的建构
 - 2.3.1 基于立法目的对理论模型的再评价
 - 2.3.2 基于逻辑构成对理论模型的再评价
 - 2.3.3 权利外观模型的经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客观范围
 - 3.1 本章拟解决的问题
 - 3.2 比较法上的考察
 - 3.2.1 “第三人”限制的抽象标准
 - 3.2.2 不登记不得对抗的第三人的具体类型
 - 3.2.3 不登记亦可对抗的第三人的具体类型[50]
 - 3.2.4 无意义的争论——“一般债权人”
 - 3.2.5 现今仍存争议——“特定物债权人”
 - 3.3 我国制度的建构
 - 3.3.1 是否承认“广义的对抗”
 - 3.3.2 是否限制不登记不能对抗第三人的客观范围
 - 3.3.3 难点问题:未登记物权与“一般债权”的效力优劣
 - 3.3.4 难点问题:未登记物权与“特定物债权”的效力优劣
 - 3.3.5 难点问题:未登记物权与租赁权的效力优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主观要件
 - 4.1 本章拟解决的问题
 - 4.2 比较法上的考察
 - 4.2.1 “背信恶意第三人”排除规则的确立过程
 - 4.2.2 “背信恶意第三人”的判断标准
 - 4.2.3 “背信恶意第三人”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
 - 4.2.4 与“背信恶意第三人”排除规则相背离的学说与判例
 - 4.3 我国制度的建构
 - 4.3.1 是否应该区分“善意”“恶意”
 - 4.3.2 “善意”的判断标准
 - 4.3.3 “善意”的适用范围
 - 4.3.4 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产担保中的特殊对抗规则
 - 5.1 本章拟解决的问题
 - 5.2 比较法上的考察
 - 5.2.1 预备知识:设立与公示
 - 5.2.2 “对抗”规则序说
 - 5.2.3 非“购买价金担保物权”的对抗规则
 - 5.2.4 “购买价金担保物权”的对抗规则
 - 5.2.5 难点问题:未公示的担保物权与“一般债权”
 - 5.2.6 难点问题:购买价金担保物权优先效力的相对性
 - 5.3 我国制度的建构
 - 5.3.1 《民法典》前审判实践中的乱象
 - 5.3.2 民法典中的动产和权利担保改革
 - 5.3.3 动产担保对一般对抗规则的适用
 - 5.3.4 动产担保权之间的优先顺位
 - 5.3.5 动产担保权人与担保物买受人的优先顺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特殊动产对抗规则的特殊问题
 - 6.1 本章拟解决的问题
 - 6.2 比较法上的考察
 - 6.2.1 登记对抗立法例中特殊动产物权变动规则
 - 6.2.2 《开普敦公约》及其议定书所确立的效力顺位规则
 - 6.3 我国制度的建构
 - 6.3.1 理论上的争鸣
 - 6.3.2 实务部门的态度
 - 6.3.3 私见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 论
 - 7.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7.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