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楚辞》:人类文化经典英译探究

内容简介

《楚辞》是承载中国远古人类文化资源的经典诗歌文本。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这一跨学科视角及其与翻译研究的相互阐释特征,本书稿以《楚辞》的文化英译为取向,分析其英译的历史状况和发展态势;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深入考察了《楚辞》经典译本的整体文化面貌特征,思考译者的主体文化和翻译视角对《楚辞》英译整体模式构建影响;进一步探索《楚辞》所蕴含的人类文化的表层物质系统、中层技术系统和深层社会意识系统的文化价值在翻译中的整体开采情况及其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对典籍英译的实质、翻译的视角、翻译策略、译者的主体文化等中国典籍翻译理论建设方面进行具有一定启迪价值的思考。

目录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楚辞》英译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 《楚辞》在国内外的影响
  • 二 《楚辞》英译研究的缘起与目的
  • 第二节 《楚辞》英译及英译研究述评
  • 一 《楚辞》英译述评
  • 二 《楚辞》英译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方法
  • 一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楚辞》英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理论内核
  • 一 文化内部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 二 民族文化的传承
  • 三 人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 第二节 文化整体论与翻译研究的相互阐发性
  • 一 深描:诠释内容的整体观照
  • 二 整合:诠释方式的整体观照
  • 三 人:阐释主体的整体观照
  • 第三节 文化人类学整体论对《楚辞》英译的阐释力
  • 一 《楚辞》作品的整体意旨
  • 二 《楚辞》翻译的文化诗学
  • 三 《楚辞》文化整体性英译的构想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楚辞》译本翻译面貌的整体性研究
  • 第一节 韦利英译《九歌》:巫文化探源与传播
  • 一 巫文化本源性解读
  • 二 文化的创新与传播
  • 第二节 霍克斯英译《楚辞》:翻译诗学的构建
  • 一 霍译《楚辞》的文化诗学特征
  • 二 《楚辞》西传中的承前启后作用
  • 第三节 林文庆英译《离骚》:现实语境下的教育诗学
  • 一 以诗宣儒,理性学者的文化寻根意识
  • 二 言说现实,离散译者文化融合的翻译思想
  • 第四节 孙大雨《英译屈原诗选》:历史语境下的深度阐释
  • 一 历史语境化的深度翻译
  • 二 诗人译诗,亦诗亦哲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楚辞》中人类文化各系统的英译研究
  • 第一节 表层技术系统物质文化意象的英译
  • 一 植物、动物文化意象的英译
  • 二 服饰、器物文化意象的英译
  • 三 文化多层意义在翻译中的整体建构
  • 第二节 中层社会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英译
  • 一 医学、农业科学知识的英译
  • 二 天文、地理科学知识的英译
  • 三 古代科学知识的开采和翻译的视域融合
  • 第三节 深层思想意识系统文化因素的英译
  • 一 神话、宗教的英译
  • 二 政治意识、哲学思想的英译
  • 三 建立深层文化的间性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关于典籍翻译的思考
  • 第一节 共享和传承:典籍翻译的意义
  • 一 作者对作品共享和传承的期待
  • 二 读者对作品共享和传承的需求
  • 三 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 第二节 三维整体:“向后站”阐释视角
  • 一 通观原作生成背景
  • 二 后视多层历史文化信息
  • 三 内视作者深层思想情感
  • 第三节 温故纳新:涵化策略
  • 一 涵化,翻译的文化维持和整合
  • 二 翻译中的涵化策略
  • 三 涵化与归化、异化的关系思考
  • 第四节 兼容与创新:“互喻型”译者文化
  • 一 “互喻型”译者文化取向
  • 二 “互喻型”译者文化的特征
  • 第五节 小结
  • 结语
  • 附录 《楚辞》作品英译及篇目纵览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