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3卷本为深圳大学新闻系优秀毕业设计,以深度报道和纪录片为主.

内容简介

《新闻的名义》三卷本收入深圳大学新闻系自2013年以来毕业设计中的优秀作品,按照主题分为“人文观照”“社会脉动”“前沿观察”,作品体裁主要是深度报道、纪录片(有文字说明、工作图片、视频二维码),每篇作品都包括如下内容:选题由来,文字作品,穿插图片,学生谈作品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困难的,指导老师做点评,有些作品配发业界老师的评价、后续影响。此三卷本是方法论教材《新闻专业毕业设计》的配套案例作品集,主教材举的绝大部分案例来自此三卷本作品集。本书为作品集的第二本“社会脉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
  • 理想是有温度的
  • 序二
  • 使命感并非凭空而来
  • 坚守在生命终点的“天堂使者”
  • 记者带你了解真实的中国入殓师
  • 明阳山的“地下工作者”
  • 入殓师们的家庭生活
  • 未来入殓师的困惑和无奈
  • “天堂使者”的社交窘境
  • “遗体其实是很美丽的东西”
  •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 学生感言 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 指导老师的话 张扬人性
  • 深圳禁毒
  • (主稿) 三十年的战争:仍在求胜
  • 难以忽视:禁毒战争就在眼前
  • 毒霾难散:长期的禁毒博弈
  • 层出不穷:新型毒品带来新挑战
  • 难戒毒瘾:双管齐下,知易行难
  • (辅稿1) 流动的黑色血液——深圳毒品由来起底
  • 毒品溯源:屡摧不倒的中转站
  • 本地制毒:人尽皆知的新秘密
  • 暗涌流动:看不见的“包裹”
  • (辅稿2) 一座城的努力与坚守
  • 六大强戒所力图遏制吸毒势头
  • 138个工作站的柔性帮扶
  • “喝美沙酮是回到人间”
  • 如影随形的动态管控
  • (辅稿3) 三个人的涉毒史
  • 沉沦:“走错一步,永远回不了头”
  • 挣扎:戒毒成功?没有这样的说法
  • 重生:有支点才有转折
  • (辅稿4) 顾所长:戒毒工作路漫漫
  • “她吸了冰毒之后觉得自己像蜘蛛侠,居然从三楼跳下去了。”
  • “如果我们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敌人,他们没有任何依靠对象,自己也感到很孤立。”
  • “他们在强戒所里不仅是戒毒,对社会也有一个宣传教育的责任。”
  • “眼看着他们出去又进来,我们心里真是难受。”
  • (辅稿5) 禁毒前沿:政府与毒品的新一轮较量
  • 冰毒“上位为主”
  • “第三代毒品”悄然而至
  • 互联网+:新型毒流通道
  • 直面暴力抗法形势的缉毒英雄
  • (辅稿6)谁在吸?为何吸?——访深圳社会学家李晓凤教授
  • 无处安放的生活:边缘化的城市移民
  • 认同与追随:吸毒圈的亚文化现象
  • 反复沉沦:家庭是对症“良药”
  • 归途漫漫:就业困难是“拦路虎”
  • (辅稿7) 香港:近在咫尺的他山之石
  • 每个人都有权利说“不”
  • 个性化服务保护戒毒者尊严
  • 宣传不能只靠恐吓
  • 学生感言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做毒情调查?
  • 指导老师的话 学生的能力超出我的想象
  • 快手江湖——农村网红风云录
  • 开篇
  • 第一回 生来彷徨
  • 第二回 网红穷途
  • 第三回 农家子弟江湖老
  • 媚俗与超越并存的快手文化
  • 学生感言 快手江湖无江湖
  • 指导老师的话 以深描代替批判
  • 守艺人
  • 卷首语
  • 《守艺人》纪录片介绍
  • 新时代下匠心独运的守艺人——探访粤港地区老手艺之龙凤褂
  • 跨越古今的嫁衣传奇
  • 历史发展中传统裙褂的曲折之路
  • 时代浪潮下暗涌的传承与革新
  • 通往一流道路上的匠心守护
  • 唐志茹:绣衣、裁心、缝岁月
  • 邓启荣:外绣于型,内秀于心
  • 学生感言《守艺人》项目组组长感言
  • 指导老师的话 做传统文化的守夜人
  • 深圳涉外婚姻三十年
  • (主稿) 深圳涉外婚姻持续降温
  • “外嫁”仍当道 涉外婚姻延续老传统
  • 半数老外盼来深圳做“买卖”
  • 10个姑娘嫁出去 2个媳妇讨进来
  • 美加澳成联姻大户
  • 过半外男属再婚
  • 中女外男隔8岁
  • “高知”组合占主体
  • (辅稿1) 深圳涉外婚姻那些“国事”
  • 三大移民国家最受欢迎
  • 中美夫妻年龄差距最大32岁
  • “外娶婚”的背后: 68%的外籍华人
  • 32%的洋媳妇:西方女性不爱深圳男人?
  • 亚洲妻子:逃离家长制的婚姻
  • 差异越小,越易离婚?
  • (辅稿2) 逆势而行的理性城市
  • 20世纪80年代:萌芽于蛇口酒吧的涉外婚姻
  • 20世纪80年代末:每10对登记结婚的夫妻中,就有一对是涉外婚姻
  • 20世纪90年代:涉外婚姻提前降温
  • 21世纪:新型交友方式促发展 离婚率低
  • (辅稿3) 异国梦的幸福与无奈
  • 真爱?难!
  • 找她?难!
  • 靠他?难!
  • 为了Ta?难!
  • (辅稿4) 他和她的故事
  • “物质”成了妻子的情人
  • “织毛衣的人是我不是她”
  • 浪漫的跨国爱情遇上柴米油盐
  • 我有妻子,但我也孤独
  • 我们都是human beings(人类)
  • 当日本寿司撞上中国爆炒
  • 中国男人都会做饭
  • 洋丈夫帮我适应了自己祖国的生活
  • (辅稿5) 涉外婚介达半数 非法经营无人管
  • 涉外婚介仍然存在与移民公司合作
  • 5万元“买”个越南媳妇
  • 个人要求为首要,证明材料为次要
  • 民政局:婚介所已经和我们没关系了
  • 新时期的隐忧:网络婚介
  • 涉外婚介到底该不该禁?
  • (辅稿6) 京沪深三地涉外婚姻比较
  • 60万外籍人士在中国
  • 年增长:北京稳增,沪深回落
  • 国籍:京深爱“美”,上海钟“日”
  • 夫妻年龄差:上海大于京深
  • “外男中女”仍是涉外婚姻主体
  • 高学历、再婚男女成涉外婚姻主力军
  • 因“地缘”兴起的涉外婚姻
  • 学生感言 毕业设计:浓缩大学四年精华的新闻之旅
  • 指导老师的话 用社科研究方法助力深度报道
  • 失控与失语——泥头车里的人
  • 司机失语:媒体的单向度报道之源
  • 生存环境:“最严格制度,最严厉执法”
  • 为了生活违规上路
  • 是谁,让他们上路?
  • 心声:“我们也不喜欢‘飞机手’”
  • “围城”里的世界
  • 再见了“大个子”
  • 学生感言 泥头车采访手记
  • 确定群体身份
  • 从他者的视角看
  • 回归历史文本
  • 指导老师的话 不能让边缘人群失语
  • 治不好的血铅
  • 序篇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学生感言 毕业设计,一个沉重的话题
  • 毕设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反思
  • 指导老师的话 第一次指导电视新闻片
  • 社工观察:“职业雷锋”的困惑
  • (主稿) “职业雷锋”之惑——深圳社工群体扫描
  • 上篇:他们是谁?
  • 中篇:社工群体的行业危机
  • 下篇:社工行业的未来图景
  • (辅稿1) 殡仪馆里的社工
  • 殡仪馆和家属之间的桥
  • “最大的感触就是不想再做社工”
  • “人文关怀的社会”是愿景
  • (辅稿2) 社工CEO刘萍
  • 从义工“大姐大”到机构CEO
  • “社工要像医生一样要求自己”
  • “我喜欢化繁为简”
  • (辅稿3) 汪国波:我在香港做社工
  • 天水围的年轻社工
  • 组建“新家园”
  • 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生命影响生命
  • 学生感言 毕设比毕业论文更“虐心”
  • 指导老师的话 绝知此事要躬行
  • 金牌的迷思——我国竞技体育及其教育面面观
  • (主稿) 伤病之躯
  • 游走在蛮力与药物之间的训练
  • 徘徊在伤病与淘汰之间的抉择
  • 处于复杂而模糊状态的伤病保障机制
  • (辅稿1) 尴尬的文化课
  • 训练和学习难以兼顾
  • 挂学籍的单招生
  • 文化短板的负面效应
  • “体教融合”可行吗?
  • (辅稿2) 退役之路
  • 接轨社会的艰难
  • 一口封闭的井
  • 特长生的含金量
  • (辅稿3) 背影里的亲人
  • 熟悉的陌生人
  • 一言难尽的望子成龙
  • 着力延长的母爱
  • (辅稿4) 荣誉与利益
  • 从娃娃抓起的“荣誉感”
  • 民族荣耀光环之下的个人奉献
  • 金牌背后的利益
  • 学生感言 一种莫名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 指导老师的话 立意取胜
  • 摘星星的人
  • (主稿) 全景:追星新形态
  • “前线”:粉丝“领头羊”
  • 粉丝:隐形“经纪人”
  • 偶像:粉丝来养成
  • (辅稿1) “追星经济”
  • 零距离追星的代价
  • 一张照片创造的利益链
  • 被“生产”出的人气
  • (辅稿2) 圈内,沸腾不止
  • 制造话题的“屏幕大大”
  • 处于争议中的“前线”
  • 被联结的粉丝
  • (辅稿3) 圈外,负压重重
  • 不被理解的追星
  • 自我:隐藏与展现
  • 围城里的人问你好
  • 学生感言 追星的圈子像个小江湖
  • 指导老师的话 不戴有色眼镜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