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隐居山林的经济学家,最动人的生命体悟。

内容简介

26岁事业有成的比约恩,在即将成为跨国大企业最年轻的高管时,选择抛下一切到泰国森林展开17年的出家生活。

在那里,他被授予了称号Natthiko——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长的人”。正是佛教的智慧与修行,帮比约恩挺过17年后再回瑞典时的忧郁风暴,以及罹患“渐冻症”逐渐走向死亡的日子。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一本诚实的心灵记录史
  • 推荐序 我可能错了,是深具洞察力与慈悲的智慧
  • 译者序 回归直心,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 前言 我的超能力
  • 01 觉知
  • 02 不幸福的成功
  • 03 多呼吸,少思考
  • 04 卡拉马佐夫兄弟
  • 05 初访道场
  • 06 不要相信你的每一个念头
  • 07 妈妈,我要去森林当僧侣
  • 08 纳提科——“在智慧中成长之人”
  • 09 当下的智慧
  • 10 奇特的集体生活
  • 11 丛林道场的节奏
  • 12 花哨中的智慧
  • 13 神奇的曼特罗
  • 14 焉知非福
  • 15 鬼魂,苦行和悲伤
  • 16 自己造成的心理痛苦
  • 17 一个隐士能喝多少百事可乐?
  • 18 握紧的拳头,张开的掌心
  • 19 老兄,去找份该死的工作吧
  • 20 别忘了给奇迹留点空间
  • 21 人生中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
  • 22 《屁股不说谎》
  • 23 但是,我可是个不应心生疑虑的僧侣呀
  • 24 告别信
  • 25 至暗时刻
  • 26 一切皆会过去
  • 27 一切从己开始
  • 28 裤装人生
  • 29 生命的意义在于找到天赋并与人分享
  • 30 信任会助你到达彼岸
  • 31 晴天霹雳
  • 32 就这样结束了吗?
  • 33 一切终将离你而去
  • 34 成为你想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美景
  • 35 父亲
  • 36 宽恕
  • 37 由浅至真
  • 38 此生终有道别时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6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我的大限到来时,我希望那感觉就像踏入凉爽的晚风之中,犹如刚刚听完齐柏林飞艇的精彩演唱会一般飘飘欲仙。" 我们的文化中,主流叙事为何总要把面对死亡塑造成奋起战斗、殊死抵抗和拒绝接受的英雄故事呢?为什么死亡总被描绘成一个需要被打败的敌人,或是一种耻辱和失败?我不喜欢把死亡视为 “生命” 的反义词,而是更习惯将其看作 “降生” 的反义词。我一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信念,那就是人死后仍然还有延续,当然,我无法证明这一点。有的时候,我甚至感觉一场奇妙的冒险正在等待着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场向内的觉醒之旅

      当我翻开这本瑞典国民级心灵之书时,封面画作中跪在森林中的男人已暗示了全书基调 —— 不是征服自然的英雄叙事,而是对生命谦卑的叩问。作者比约恩・纳提科用经济学家的理性与僧侣的灵性,编织出一部超越生死的启示录。颠覆认知的四大生命课    1. 思维陷阱与超脱之道书中最震撼的洞见在于揭示「念头≠真相」。作者 26 岁成为瑞典燃气公司最年轻高管时,表面风光却陷入价值虚无,这种撕裂感促使他逃往泰国森林。17 年修行让他发现:人类 90% 的焦虑源于对「我认为」的盲目信任。正如他在渐冻症确诊后所言:「当我不再把『我要活下去』当作绝对真理,痛苦反而减轻了」      2. 无常中的永恒诗意作者用三个生命阶段诠释无常:出家时带着「此生永为僧侣」的决绝,还俗时经历价值重构的阵痛,患病后体验肉体消亡与精神升华的并行。他笔下的无常不是消极认命,而是像北欧极光般变幻中蕴含美感的生命律动。    3. 痛苦的重构方程式书中独创性地提出「痛苦 = 事件 × 抗拒」公式。作者在寺院洗碗、徒步化缘时,因全然接纳而将劳苦转化为修行;但当面对父亲自杀时,初期抗拒加剧了创伤,直到运用「我可能错了」的箴言,才完成自我疗愈。    4. 死亡的终极顿悟作为渐冻症患者,作者拒绝将死亡视为失败:「如果生命是河流,死亡只是汇入大海」。这种认知使他即使在肌肉萎缩期,仍能策划全国冥想巡讲,用残存声带录制有声书,实践「向死而生」的哲学。当代人的心灵解药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祛魅性 —— 不鼓吹超凡入圣,而是承认脆弱、迷茫的正当性。当社交媒体鼓吹「完美人生模版」时,作者用亲身经历证明:允许自己「可能错了」,才是对抗焦虑的终极武器。正如他在临终前所说:「我的墓碑无需刻下成就,只愿路过者记得 —— 这里安息着一个终于学会做自己的人」。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多事情都可以放下,無論身在何處,每時每刻都可以是修行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5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于 1981年10月, 已于2010年度转制为企业,成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资人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综合性的科技出版社,也是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 本社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坚持“传播科技知识,创造精彩生活”的方针,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目标,出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科普、少儿、生活、文化教育、大众社科类图书及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