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阐述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艾萨克·牛顿为他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编所写的初稿,是科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用力学原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关于宇宙运行的完备科学体系。

全书共78篇论题,简述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前两卷所建立的原理,再将这些原理用于太阳系和彗星实际运行轨道的推算上,通俗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并由此研究了地球的形状,解释了岁差和海洋的潮汐,探究了月球的运动,同时确定彗星的轨道。

书中,牛顿没有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而是结合天文现象来分析,只使用了少量的数学语言,便将这些令人感兴趣的内容解释清楚,使得其内容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牛顿略传》《牛顿研究》和《空间、引力与无限性》,介绍了牛顿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以及当时主要的科学家、哲学家对牛顿的主要学术观点的论战和评价,是阅读《宇宙体系》时重要的补充和参考资料。

目录

  • 版权信息
  • 非凡的阅读
  • 编者序
  • 宇宙体系
  • 1 天体是运动的
  • 2 在自由空间中圆周运行的原则
  • 3 向心力的作用
  • 4 确定的证据
  • 5 凡行星皆存在向心力,向心力指向每个行星的中心
  • 6 向心力与到行星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 7 远距离行星绕太阳运行,其接近太阳的半径所掠过的面积正比于时间
  • 8 控制地外行星的力不指向地球,而指向太阳
  • 9 在所有行星空间里,环绕太阳的力与到太阳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 10 环绕地球的力,与到地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一结论以地球是静止的为假设
  • 11 假设地球在运动,也能有同样的证明
  • 12 向心力反比于到地球或其他行星的距离平方,这也可由行星的偏心率和回归点的缓慢运动证实
  • 13 指向各个行星的力的强弱;强大的环日力
  • 14 弱小的地球力
  • 15 行星的直径
  • 16 视直径的更正
  • 17 为什么一些行星密度小,另一些密度大,且所有行星的力皆与该星的质量成正比
  • 18 天体还展示了力与被吸引物体间的另一种类似关系
  • 19 地球表面物体亦遵循此规律
  • 20 类推的同类性
  • 21 类推的一致性
  • 22 相对极小的物体,吸引力微不足道
  • 23 朝向地表的力,和物体量成正比
  • 24 这说明,指向天体的是同样的力
  • 25 这种力随着行星表面向外而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递减,向里则与到行星中心的距离成正比减小
  • 26 力的强度以及在个别情况下引起的运动
  • 27 所有的行星皆围绕太阳运行
  • 28 太阳和所有行星的公共重心处于静止状态;太阳以非常慢的速度运动;太阳运动的解释
  • 29 行星绕太阳旋转,形成椭圆,其焦点位于太阳中心;其接近太阳的半径所掠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正比
  • 30 轨道的大小,及其远日点和交点的运动
  • 31 天文学家早已清楚的一切月球运动,都可根据上述原理推出
  • 32 由此可以推导出一些不规律运动,但迄今为止未能观察到
  • 33 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在既定时刻)
  • 34 由月球的运动,推导出木星和土星的运动
  • 35 行星绕自身轴均匀地相对于恒星旋转,这一运动良好适用于测量时间
  • 36 月球以类似方式绕其轴自转,由此产生了天平动
  • 37 地球与行星的二分点岁差和轴的天平动
  • 38 海洋每天必定涨落各两次,且在日月到达地方子午线后的第3小时,水位最高
  • 39 在日月位于朔望点时潮汐最大,在方照点时潮汐最小,且发生在月球到达子午线后的第3小时;在朔望点和方照点以外,潮汐产生的时间会从第3小时,稍微移向太阳达到中天后的第3小时
  • 40 当日月最接近地球时,潮汐最大
  • 41 二分点时潮汐最大
  • 42 在赤道外地区,大小潮汐交替出现
  • 43 潮汐差因外加运动的持续而减小,最大潮汐可能在每个月朔望后的第3次潮汐出现
  • 44 海洋运动会受海底阻碍而减速
  • 45 海底和海岸的阻碍带来了各种现象,例如大海每天也许只涨潮一次
  • 46 潮汐在海峡中的涨落时间,要比在海洋的涨落时间更不规律
  • 47 较大且较深的海洋里,潮汐较大;大陆海岸的潮汐比海洋中央岛屿的潮汐更大;以宽阔通道面朝大海的浅海湾,潮汐也更大
  • 48 从前文所讲的原理可推断月球运动受太阳扰动的力
  • 49 计算太阳对海洋的吸引力
  • 50 计算太阳在赤道处引起的潮汐高度
  • 51 计算在纬线圈上由于太阳引力产生的潮汐高度
  • 52 在朔望时和方照时,赤道上潮汐高度的比例,取决于太阳和月球的共同吸引力
  • 53 计算导致潮汐的月球吸引力,以及由此引发的潮汐高度
  • 54 太阳与月亮的引力难以觉察,唯有在海面涌起潮汐时才能被察觉到
  • 55 月球密度约为太阳的6倍
  • 56 月球与地球的密度比约为3:2
  • 57 恒星的距离
  • 58 彗星可见时,根据经度上的视差可知它们比木星更近
  • 59 纬度视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 60 视差也证明这一点
  • 61 彗头的光表明彗星位于土星轨道附近
  • 62 它们下落至远远低于木星轨道之处,有时低于地球轨道
  • 63 彗尾在邻近太阳处的显著光辉也证实了这一点
  • 64 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根据彗星头部的光可以推断它接近太阳时的光线大小
  • 65 太阳区域的大量彗星,可以证实相同的结论
  • 66 在彗星头部越过与太阳的结合点之后,彗尾的量级和亮度要比相合之前的大,这也确证了这一点
  • 67 彗星尾部由彗星大气产生
  • 68 空气和蒸汽在天空中十分稀薄,非常少的蒸汽就足以解释彗尾的现象
  • 69 彗尾以何种方式从其头部产生?
  • 70 彗星的不同表现证明了彗尾来自大气
  • 71 由彗尾可知,彗星有时进入水星轨道
  • 72 彗星按圆锥曲线运动,其中的一个焦点位于太阳中心,引向该中心的半径所扫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比例
  • 73 这些圆锥曲线近似于抛物线,而这可根据彗星速度推断出来
  • 74 彗星画出的抛物线轨道穿过地球轨道球体的时间长度
  • 75 1680年彗星通过地球轨道球体的速度
  • 76 它们不是两颗彗星,而是同一颗;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测定,该彗星以什么样的速度沿怎样的轨道穿越天空
  • 77 表明彗星运动速度的其他例子
  • 78 可确定彗星运行的轨道
  • 附录
  • 牛顿略传
  • 牛顿研究
  • 空间、引力与无限性
  • 人名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重庆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是由重庆市委主管、市政府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其前身是1950年组建的西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恢复现名。2005年4月29日,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重庆出版社的基础上,组建重庆出版集团公司。几十年来,重庆出版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出版方向,为社会提供了数十亿册计的健康有益的图书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