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三国撰写的启蒙时代研究,突显东西方十八世纪的共时性。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日、韩三国首次关于十八世纪研究的合作成果。在近代西方思想中,启蒙时代发展出来的科学、理性等观念依然存在,将这些放在十八世纪亚洲内在的发展中重新审视,对于思考今后的世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十八世纪的东亚和西方,不仅仅局限于交流和相互影响,还存在着平行的文化、学术、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本书通过对十八世纪东亚和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发现东西方之间呈现出某种共时性。这种共时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共享和流通;第二,社交和趣味的趋同;第三,商业出版和知识网络所带来的公共舆论圈的扩大;第四,跨越国界的“文艺共和国”。对于十八世纪东亚和西方共时性的研究,将重新界定和评价前近代和近代思想史,包括世界史的分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主编简介
  • 前言
  • 十八世纪的知识、文化和东西方的共时性
  • 一 十八世纪的知识、文化与东西方的共时性
  • 二 本书的构成:第一部分
  • 三 本书的构成:第二部分
  • 四 结论:关于欧亚大陆近世史的时代区分
  • 风尚篇
  • 礼教的渗透、泛化及其发展
  • 一 何谓“礼”?——“礼”的概念
  • 二 “礼”的正典
  • 三 “礼”在中国近世的相位
  • 四 “礼教”化的诸相——明清时代的礼教与礼学
  • 五 朝鲜(王朝时代)与日本(江户时代)的事例
  • 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
  • 一 两家媒体对“十八世纪”的报道
  • 二 “同呼吸,共命运”:对十八世纪共时性的回溯
  • 三 技术倾慕与文教冲突:中国对“十八世纪”概念的扬弃
  • 四 经济转向的迫切需求:“十八世纪”普世价值的传播
  • 五 宪政:清末“十八世纪”概念的灵魂
  • 六 余论:十八世纪的基调是革命性,还是过渡性?
  • 所谓“科学院”是什么?
  • 一 作为文化起源的“文艺复兴”型学院
  • 二 制度化的自然科学学院
  • 三 黎明时期的皇家学会和巴黎皇家科学院
  • 四 十八世纪“学院型”组织的确立
  • 五 普鲁士、俄罗斯和瑞典的科学院与“落后的先进性”
  • 六 启蒙思想与巴黎皇家科学院的“焦虑”
  • 七 学院的衰落和十九世纪现代科学制度的发展
  • 跨海的十八世纪精神
  • 一 科学与日语
  • 二 宇田川榕蓭与拉瓦锡
  • 三 拉瓦锡为何写出《化学基础论》
  • 四 拉瓦锡的理论与实验
  • 五 燃素学说——旧化学与新化学之间
  • 六 拉瓦锡的元素概念
  • 七 拉瓦锡的化学命名法
  • 八 拉瓦锡的理想——将化学做成物理学一样的学问
  • 九 宇田川榕蓭与《舍密开宗》
  • 孟德斯鸠
  • 一 《中华帝国全志》里的中国政治
  • 二 《论法的精神》里的中国政治
  • 三 《百科全书》中的中国政治
  • 四 结论
  • 美与道德
  • 一 近代法国趣味概念的变化
  • 二 习俗与古代的德
  • 三 会派的形成:趣味与习俗的教育效果
  • 四 结语
  • 蛇石与化石
  • 一 卡兰斯(Crans)与平贺源内
  • 二 白石与西多契
  • 三 中国的历史
  • 四 山上的贝壳
  • 五 司马江汉
  • 六 漫长时间的循环
  • 七 “物自成”
  • 社会篇
  • 君权与后权
  • 一 从“母仪天下”到“恪修内职”:逐步切断皇后与朝臣的联系
  • 二 “皇后—命妇体系”的坍塌
  • 三 宫廷内外的空间隔离
  • 四 余论
  • 清前期京师初级审判制度之变更
  • 一 清前期京师涉及民人之司法审判制度及其变化
  • 二 清代京师旗人之司法审判
  • 三 小结
  • “有序”与“无序”之间
  • 一 地方政府设“房”之源流考
  • 二 清代州县的“六房”组织
  • 三 州县档案中的“串房”
  • 四 结语
  • 贞寿之门
  • 一 寿妇制度的来源与发展
  • 二 寿妇的旌表程序与赐匾立坊
  • 三 男性寿民与寿妇的不同
  • 四 余论
  • “旧制度”的“法定程序”
  • 一 18世纪欧洲人眼中的日法刑法
  • 二 江户时代的日本刑法与旧制度下的法国刑法的相似之处
  • 三 旧体制中的“法定程序”
  • 四 结语
  • 饭馆的餐桌与宅第的餐桌
  • 一 独立的桌子与新食客们旺盛的食欲
  • 二 新的竞争构造
  • 三 结论——安菲特律翁府邸的餐桌上保存的社交
  • 风雅篇
  •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东亚的文艺共和国
  • 一 文艺共和国共同的语言:汉文和笔谈
  • 二 文化环境的变化及文艺共和国的成立
  • 三 文艺共和国的基础:并世意识与友情论的扩大
  • 四 接触带来的变化与自我意识的扩大
  • 五 以插曲结束的未完的共和国
  • 东北亚的半月弧
  • 一 中、日、韩人文交流之缘起
  • 二 《蒹葭雅图》与《东华名公印谱》
  • 三 《东槎余谈》
  • 四 洪大容的燕行
  • 五 杭州三重唱
  • 六 《医山问答》
  • 七 《韩容巾衍集》
  • 八 结束语
  •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图像中所见的“昆仑奴”
  • 一 关于“昆仑层期国”
  • 二 关于“咬留吧”
  • 三 来航日本的昆仑奴
  • 四 结束语
  • 西鹤的经济小说浮世草子
  • 一 商人所作、为商人代言的文学
  • 二 日本经济小说史
  • 三 商人的胜利宣言
  • 四 商人世界的光与影
  • 五 《本朝二十不孝》的经济视角
  • 六 《二十不孝》卷一之一“当今城市也流行借贷”的结构
  • 七 中国、韩国商人传的可能性
  • 八 结语
  • 十八世纪的宇宙论与道德哲学
  • 一 十九世纪日本的天文学入门书与“宇宙人”
  • 二 西方近代早期的“多宇宙论”的起源与发展
  • 三 启蒙与多世界
  • 四 近代早期东亚的多世界论
  • 如何理解《百科全书》中的版画?
  • 一 关于身体认知
  • 二 劳动者
  • “意志”论的神学与政治布局
  • 一 权力及其分割
  • 二 神的绝对能力与神的秩序能力
  • 三 王权与议会——冉森主义、沙夫茨伯里
  • 四 亨利四世的意志分配——讨论式统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