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92千字
字数
2024-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或许会被篡改,但身体从不忘记苦难。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听觉、嗅觉、味觉和第六感,勾勒出了一个影像资料无法涵盖的战地场景,通过叙说士兵“肮脏的身体”,士兵的战壕足病情,士兵受伤时的感受、态度和阐述受伤的方式,以及士兵对待尸体的态度揭示了战争的反人性本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感官
-
第二章 肮脏的身体
-
第三章 脚
-
第四章 伤
-
第五章 尸体
-
致谢
展开全部
普通士兵眼中的战争
本书还是传统的西方非虚构历史写作,写的很好,流畅,错落有致,娓娓道来,非常值得国人学习,不是渲染苦难,但应该真实记录,不煽情的记录千百万个体(士兵),让他们的牺牲不泯然于世。本书记录了二战最后两年美军在欧洲作战,普通陆军士兵战场上的遭遇,如何躲避炮火,恶劣天气下的行军,寒冷,难吃的军粮,恶劣的环境,战壕脚,伤兵和尸体,战地记者的宣传和官兵矛盾,士兵的挣扎求存,具体刻画出战争的残酷。二战美国只是战损了 40 万美军,对比苏联的 2700 万,中国的 1800 万,德军的 400 万 ,波兰的 600 万,英美是损失很小的,也能说明昂撒民族宣传厉害,真打起来没有全民甘于牺牲的动员能力,好战但打不了消耗战,这在韩战和越战中都能表现出来,特别是越战后,美国取消了义务兵制度,改为雇佣兵制。看本书,更深刻体会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国力和后勤,看美军的战地救援医护和后勤支援,对步兵靴的抱怨,自然想到比美军装备落后太多的志愿军的艰苦境地,中华民族自古就不好战,但为保家卫国也不畏战,认识不少参加过战争的老兵,共同特点都是不愿意提及战场上的细节,但因为都认定自己参战的正义性,没有西方人的战后应激症状。西方描述战争的作品,都不愿提及种族的歧视,二战中德日俄相互对战俘的虐待,只有被志愿军俘获的美军在战后希望留在中国,对俘虏的政策才真正反映国家的文明程度。
落在个人身上,真实的苦难
与市面上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和文献的那些宏大叙事和英勇事迹不同,作者在这本《纯粹的苦难》中聚焦于一个常被忽视,但同样重要的话题 —— 战争期间步兵的身体苦难与其心智上的坚韧。勒罗伊・斯图尔特,一个普通的美国士兵,在 1944 年穿越法国的征途上,他的内心独白让我深感震撼:“我在行进中遇到了麻烦…… 我的内裤总是不听话地往上卷。” 这不仅仅是斯图尔特一个人的困扰,而是所有在潮湿、寒冷欧洲战场上征战的步兵们的共同记忆。对于二战期间的步兵们来说,苦难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英国、美国、德国还是法国的士兵,他们都体验了这种无尽的痛苦。寒冷和潮湿的环境,成为了他们每天必须面对的挑战。而这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分军官和士兵。军官们负责策划和指挥战争,而步兵们则是这些计划的实际执行者。这种角色的不同,导致军官和步兵对士兵身体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陆军少将欧内斯特・哈蒙从战略角度看待严寒,将其视为削弱士兵战斗力的敌人。而坦克驾驶员比尔・贝拉米则从个人角度深切感受到寒冷对身体的侵袭,他的双眼流泪、眼皮被冻住,这些都是他身体最直接的反应。然而,这种身体苦难并没有击垮步兵们。相反,它锻炼了他们的坚韧和毅力。即使面临极度的严寒和痛苦,他们仍然坚守岗位,完成使命。这种坚韧精神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也体现在他们对待伤病的态度上。乔治・巴顿将军在探望伤兵时,虽然被士兵们的牺牲精神所打动,但他也明白,领导力需要他将士兵的身体抽象化,以完成更大的战略任务。通过阅读这本书,确实深刻感受到了二战期间步兵们的苦难与坚韧。他们不仅面临着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威胁,还要承受身体的不适和痛苦。然而,正是这种苦难和坚韧,塑造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他们的故事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巨大牺牲的士兵们。
只有死者才会目睹战争的结束
一本内容详实、细节丰满的书。不论是一战二战,还是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士兵的伤亡就是一个个数字,但每个数字的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他是怎么伤亡的?死之前经历了什么?他是谁的儿子和丈夫?哪怕是敌人,也应该获得体面的安葬,而不是像垃圾一样曝尸荒野。作者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身上,描绘出真实的战场应该是什么样的?由于作者的教授身份,书里引用了相当多的史料,显得十分真实,即便是爱好军事的读者也不应该错过的一本好书。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格致出版社
2007年6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原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图书分公司正式更名为格致出版社。格致出版社秉承世纪高教的出书风格,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全力开拓适用于普通高校、高职高专、企业培训、公众教育各个层面,以经管、社科人文学科领域为特色的教材教辅,并兼顾知识大众对学术、文化图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