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阐释一切人类经验的基本模式,解析技术终究是解析人性。

内容简介

20世纪30年代早期,已是纽约学界新星的芒福德为弄懂工具、器械和生产工艺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影响力,如饥似渴地遍览论述工业社会兴起的著作,他注意到尽管技术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却没有哪部作品充分探讨过人与技术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由此,本书以10世纪的发明创造为起点稳步向前,以始技术阶段、古技术阶段和新技术阶段为三个节点,记叙了艺术、工艺、科学、工程学、哲学、金融、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千年技术进步史。

芒福德对历史重大事件的意义有着天马行空,甚至是幽默顽皮的猜想。与普遍观点相反,他认为现代生产的奇迹并非始于叮当作响的蒸汽机或其他如瓦特一样的偶像级人物的发明。他坚称,重要的因素不仅有工具和机器,还有反映人的各种动机的活动,包括宗教信仰、科学、工程学以及无数日常活动中对美的追求和文化准备。

本书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的开创性方法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也因为它阐述了一个在今天仍具前瞻性的新颖理论:人将外部世界内化,将内心世界外化——我们在物质活动中伟大的成功,经常是深切的精神需求与大的理性及非理性激情的投射。因此,弄懂技术不仅是为我们的文明重新定向的一步,还是懂得社会,进而懂得我们自己的一种手段。

目录

  • 版权信息
  • 芒福德的技术哲学
  • 引言
  • 1963年版的导言
  • 订正
  • 说明
  • 本书的目的
  • 第一章 文化上的准备
  • 1. 机器、用具和“机器”
  • 2. 修道院与时钟
  • 3. 空间、距离和运动
  • 4. 资本主义的影响
  • 5. 从寓言到事实
  • 6. 泛灵论的障碍
  • 7. 途经魔法之路
  • 8. 社会的严格管理
  • 9. 机械宇宙
  • 10. 发明的义务
  • 11. 切实的预期
  • 第二章 推动机械化的力量
  • 1. 技术概览
  • 2. 《矿冶全书》
  • 3. 采矿与现代资本主义
  • 4. 原始工程师
  • 5. 从猎兽到猎人
  • 6. 战争与发明
  • 7. 大规模军工生产
  • 8. 操练与退化
  • 9. 玛尔斯与维纳斯
  • 10. 消费拉动与生产驱动
  • 第三章 始技术阶段
  • 1. 技术的融合
  • 2. 技术复合体
  • 3. 新动力源
  • 4. 树干、木板和圆材
  • 5. 透过明亮的玻璃
  • 6. 玻璃与自我
  • 7. 基本发明
  • 8. 弱点与优势
  • 第四章 古技术阶段
  • 1. 英国后来居上
  • 2. 新野蛮状态
  • 3. 煤炭资本主义
  • 4. 蒸汽机
  • 5. 血与铁
  • 6. 对环境的破坏
  • 7. 工人的潦倒
  • 8. 生活的贫乏
  • 9. 进步的信条
  • 10. 生存竞争
  • 11. 阶级与民族
  • 12. 混乱帝国
  • 13. 动力与时间
  • 14. 审美补偿
  • 15. 机器的成就
  • 16. 古技术之旅
  • 第五章 新技术阶段
  • 1. 新技术的开端
  • 2. 科学的重要性
  • 3. 新能源
  • 4. 无产阶级的失所
  • 5. 新技术材料
  • 6. 动力与机动性
  • 7. 通信的悖论
  • 8. 新型永久记录
  • 9. 光与生命
  • 10. 生物学的影响
  • 11. 从破坏到保护
  • 12. 人口规划
  • 13. 目前的伪形
  • 第六章 补偿与逆转
  • 1. 社会反作用概述
  • 2. 机械常规
  • 3. 无目的的物质主义:多余的动力
  • 4. 合作对奴工
  • 5. 对机器的直接攻击
  • 6. 浪漫主义者与功利主义者
  • 7. 往昔崇拜
  • 8. 回归自然
  • 9. 有机与机械之两极
  • 10. 体育与“财富女神”
  • 11. 死亡崇拜
  • 12. 小型减震器
  • 13. 抵抗与适应
  • 第七章 对机器的吸收
  • 1. 新文化价值
  • 2. 秩序的中性
  • 3. 机器的审美体验
  • 4. 作为手段与象征的摄影
  • 5. 功能主义的发展
  • 6. 环境的简化
  • 7. 客观个性
  • 第八章 今后的方向
  • 1. “机器”的腐朽
  • 2. 建立有机的意识形态
  • 3. 社会能量学的要素
  • 4. 增加转换!
  • 5. 节约生产!
  • 6. 消费正常化!
  • 7. 基本共产主义
  • 8. 创造社会化!
  • 9. 自动机和业余爱好者的工作
  • 10. 政治控制
  • 11. 机器的弱化
  • 12. 走向动态平衡
  • 13. 总结与展望
  • 发明
  • 1. 导言
  • 2. 发明清单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技术与文明》。人是符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作者认为机器不是装置,它是一种习惯、思想和生活模式的集合,它是一个文化系统。机器的本质是一种文明,发端于对秩序的追求。西欧人率先将物理科学和精密工艺进一步发展,达到了其他文化未曾达到的高度,从而使整个生活方式与机器的步调和能力相适应,产生了一种机器文明。芒福德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巨机器”。我们通常将 “机器” 理解为由钢铁和齿轮组成的物理装置,芒福德则独具只眼,他说当埃及人开始建造像金字塔这样宏大的工程时,巨机器就已经出现了。建造金字塔,需要一个高度复杂的官僚系统,包括监工、劳工、后勤人员、工程师和验收人员等。这种系统要求明确的责任分工,确保每个人都承担特定的任务,像齿轮一样紧密配合。金字塔不仅是一个建筑奇迹,它还象征了权力和官僚体制的安排模式。机器不但带来特定的功能,它还带来了一种 “中性” 的秩序,既能带来生产力和效率的提升及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也可能导致人的异化、权力的集中和社会不平等。巨机器体系造成了一种 “无目的物质至上主义”。在机器社会里,普通人的精神是什么状态呢?⼈们牺牲了大量的时间和日常的快乐,只追逐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认为生活的幸福与拥有的汽车、浴缸和其他机械制品的数量是正相关的。人们不再追求满足基本物质需求,⽽是无限拥有奢侈品。芒福德观察说,机器体系带来的这种想法不再局限于某⼀阶层,它实际上已经扩散到了社会的每个阶层之中。这带来的显著的风险就是:无目的物质至上主义导致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琐碎的物质产品。在一个社会中,有些人身体不舒服需要拐杖,这很正常。但如果认为一个需要拐杖的社会比一个健康社会更好,那就是匪夷所思的。那如何在机器社会中保持平衡呢,按照人文主义者倡导就是:回归自然、回归土地,他们的尝试为技术的突进提供了必要的阻力,起到了某种平衡作用。就像开车时踩刹车的目的并不是阻止前行,而是提供必要的阻力,以确保安全到达终点。人文主义者并不守旧,他们只是更习惯从更久的过去和更远的未来审视当下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预言的太准了

      在工作正忙得不可开交时,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刚接起说了几句,手机又紧接着振动起来。与此同时,邮箱里几封新邮件提示音不断,电脑屏幕上微信和 QQ 的对话窗口也纷纷弹出,都在催促着尽快回复。这样的场景,对于城市中的普通白领来说,早已屡见不鲜。每天的时间被各种突如其来的事务打断,切割成无数零碎的片段,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到莫名的烦躁。每当手机响起,心中便不由得一惊,更不用说进行连续深入的思考了。这个现代场景典型地揭示了一个矛盾:人类发明技术原本是为了便利生活,但最终却发现自己被技术无情地改变甚至主宰。早在芒福德撰写《技术与文明》的那个年代,虽然手机、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还未出现,但他已经深刻地把握到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走向。他指出,以电话为代表的即时交流往往带有狭隘和琐碎的特性,使得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不再由自己控制,而是时常受到陌生人自私的打扰或支配。这种实时通信造成的时间断断续续和频繁打扰,让人们接受的外界信息异常强烈,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处理能力,导致人的内心越来越弱,只能被动应对。作者的这些观点,在如今听起来依然令人感慨万分。如果不了解本书原著出版于 1934 年,很多现代读者可能会误以为它是一位当代思想家刚写成的新作。因为作者的观察仍然极具洞见,似乎并未受到时间的冲刷。他对技术与文明关系的思考,中国人近年来才逐渐能够体会。如果此书早二三十年引进,国人或许还难以深切地理解。贯穿全书的是一种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省。作者认为,虽然人类发明了机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进步,但这并不仅仅是文明进步那么简单。技术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仅只是技术而已,更深深地改变甚至强制了人类自己。从一开始,与其说是人让机器为自己服务,不如说是人要去适应机器的抽象逻辑。这种机器文明的序幕是一种机械的时间概念,时间被精确地测定到秒,人的生活步调也受到了时钟滴答作响的节奏控制。在追求数量的机器文明中,人们狂热地追求着巨大的规模,以至于机器成为了一种宗教,无需证明其有用与否。这种理念的最好体现就是一种顽强乐观的 “进步” 信念,认为人类可以无限地自我改善。对机器和大工业生产的憧憬使人们相信,有生命力的机器比无生命力的有机体更好。于是,人们无情地开发矿藏,用机器的巨大力量来榨取大自然,对动植物乃至人的生命力的戕害也在所不惜。采矿这一曾被视为不人道的职业,在工业时代却成为了主导性的产业。采矿业的方法和理念逐渐成为西方发展工业的主导模式,并为早期资本主义奠定了剥削的基本模式。对黄金、煤铁、石油等矿藏的开采狂潮一直伴随着现代国家的发展。这种不计后果、快速致富的观念也扩散到了整个社会,诸如股票投机和房地产开发等现象背后,都隐藏着同样的观念。不仅如此,机器还带来了一种秩序意志和权力意志。它给人强加了一种集体努力的必要性,以及一种由时间支配的内在纪律性。人类依靠机器摆脱了自然界的控制,却又接受了相应的社会控制。这种控制之深,以至于一个抱怨很忙的城市白领,在真正有时间可支配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自由。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现代人其实生活得远不及古人自由。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