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80千字
字数
2021-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人在他人评价中的位置?三连问构成全部“人生的智慧”。
内容简介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大师叔本华的经典作品和封笔之作。这本书意在用通俗的表达谈论“人生的智慧”这一宏大的主题。叔本华从三个渐进的层次梳理这一问题:品性,或人是什么?财产,或人拥有什么?地位,或人在他人评价中的位置。金钱、名誉、健康、闲暇,几乎所有左右我们的幸福感的要素均被端上“手术台”,逐一剖析:
不幸与痛苦充塞于世间;即便逃脱了这些,还有无所不在的无聊在前方等待着。不止如此,邪恶总能占据上风,愚蠢往往甚嚣尘上。命运是残酷的,人类是可怜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内心富足的人,就像圣诞季里的明亮、温暖、快乐的房间,而屋外却是十二月夜里的霜雪。毫无疑问,这世间最令人幸福的命运就是拥有富足的品性这一难得的天赋,尤其是拥有智力天赋。拥有它就是最令人幸福的命运了,尽管它未必光彩夺目。
在叔本华探幽析微、层层递进的讲述后,我们不得不信服:品性,即心灵的财富才是唯一真正的财富;而口碑、名衔、名誉、名望取决于他人的意识,而非自身。
《人生的智慧》之蜚声中外、世代传颂,不仅在于其哲学思辨的魅力,更在于其直接指导生活的亲切感;它不艰深、高傲,向每一个试图推开“快乐”大门的普通读者敞开怀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章 主题的界定
-
界定命运的维度
-
品性的力量
-
幸福的首要因素
-
第二章 品性,或人是什么
-
喜悦感
-
健康
-
痛苦和无聊
-
闲暇
-
活力
-
两幅画像
-
不受打扰的闲暇
-
庸人
-
第三章 财产,或人拥有什么
-
三类需求
-
钱是绝对的善
-
财富与政治目标
-
第四章 地位,或人在他人评价中的位置
-
他人的看法
-
骄傲
-
名衔
-
名誉
-
名望
展开全部
古老的鸡汤
一本鸡汤书但可以读,因为作者是叔本华。主要观点,人生要幸福本来就是痛苦的,放弃不适当的欲望,才能减少烦恼。人生追求的首要目的不是财富,而是智慧地处理财富。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是获得幸福和安乐的源泉。 智慧的人生不是追求幸福,而是减少痛苦。底层逻辑就是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只有痛苦是真实的,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人生应该追求智慧,而不是追求财富,财富不应该只是享受而要服务社会。人只有独处,才能完全,真正的感受内心的平和,孤独才是完全的自己。当然这类鸡汤在叔本华那个时代是格言和经典,在现在鸡汤每天都打卡的时代,就一般了。
幸福的逻辑和途径
五星好评,无论是自己阅读顿悟,还是用来指导教育孩子都是值得推荐的。 本书的书名是《人生的智慧》,但重点其实是在副标题上 —— 如何才能幸福度过一生?这本书的关键词是 “幸福” 两个字,主要讲达到幸福的逻辑和途径。作者主要从三方面来讲述:一、人是什么(与生俱来)1、身体健康作者有两个建议:保持运动、“任何事都不值得你牺牲健康去追求,包括利益、名气、学问、升迁或是转瞬即逝的感官乐趣”2、美貌:个人优势,让人更受青睐,间接为幸福做贡献。3、避免不快乐,即避免痛苦和无聊。痛苦指的是物质匮乏。普通人常见的命运就是将生命耗在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奔波上,为了求生而挣扎度日的人,很难有什么高尚的精神乐趣。无聊指的是精神空虚,虚度光阴,靠外界刺激打发时间,如社交,打牌,喝酒等。正确的做法:1)培养乐观的性格特质。2)认清自己,想要快乐就要自给自足。3)珍惜闲暇时光。只有闲暇可以让一个人完全拥有属于自己的时光。4)发掘真正的需求,才会有真正的乐趣(对阅读、观察、研究、冥想和实践的需求)。“把对精神的追求,放在其他一切追求之上,通过内在和知识的持续提升增长,生活的境界逐步提高,使之越来越连贯,并具有恒久的强度与统一性。”“被赋予了高度精神力量的人,过着思想丰富,多姿多彩,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意义的人生,其自身就承载着最高尚的乐趣之源”。“内心富有的人,对外界别无所求,他只要求保有不被打扰的闲暇用来培养精神,并完善智慧,从而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做自己”。5)不做庸人:“一个没有精神需求的人,就是庸人”,天生不具有智力需求,只有生理需求。二、人拥有什么 “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名望也是如此。”“穷人比富人更容易挥霍,因为世代受穷人的人家对贫穷早已习以为常,倘若偶然的机会让他发了财,它会将之视为巨大盈余,就该用来享受或浪费,即使钱花光了,他最多不过是打回原形,跟之前一样。而生来就富有的人们将财富看成是没有就不能活的东西,如同空气,终其一生都在守护自己的财产”。三、人在他人的眼中是怎么样的 “人们总是对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想太多,其实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都与我们的幸福无关”。“一个人首先是并确实是寄居于他自身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过于重视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是十分常见的错误”,这个错误过度影响了我们的所作所为,损害了我们的幸福。幸福主要依赖思想平和与内心满足。作者倡导 “与华而不实的社会地位说再见”,因为社会地位是一种世俗的价值,一种虚假的尊重,隐居这一生活方式之所以非常有益于我们思想的平和,主要就是因为我们终于不用再活在别人的视线里了,不必再关注别人会对我们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了,也就是说我们终于回归了真我。同时作者指出 “耐得住寂寞,才担得起盛名”,“唯有作品永垂不朽”,“名声越是到,能够持续的时间就越长 —— 优秀需要时间来成就”。总之,想要幸福就是要保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追求精神的富足,最好这些都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就是更幸运的事情了。当你读懂了这本书,抑郁、网瘾等等都会远离你而去。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把它解释为一个人生幸福学。幸福学就是你怎么样能够让自己开心。一个人内在拥有的东西是决定他幸福与否的关键。最高级最丰富且最持久的乐趣来源于思想。幸福主要依赖思想平和和内心满足。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的一个新思想就是幸福的根源,实际上是在于自身,而不在于外物。所以只要你把自己变得快乐了,叫 enjoy yourself,那么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想要幸福,你必须知道的三个终极真相:人是什么,可以用个性一词来概括,广义的个性包括健康、力量、外貌、资质、道德品格、智力和教养。人有什么,即外在财产和一切占有物。人在他人的眼中是怎么样的,人向外界呈现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 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叔本华实际上在强调人自身快乐来源的时候,他非常强调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身体健康,未必是说一个人健康就一定快乐了,但是如果他真的是很不健康的话,他要快乐起来还真的是非常难。就好比说你即使是家财万贯,但是你的心也不好,肾也不好,一天到晚要做透析,你数着银行存折上那么多钱,我想你也会问自己,你这些钱怎么花?你这身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怎么能享受,对不对?另外一个人他如果银行存款是个月光族,但是吃什么倍儿香,跑得动、跳得动、唱得动、玩得动,我相信他的一个幸福值肯定会更高一点。所以,要善待自己的身体,节约自己的生命力。不要把你一辈子要做的事在现在都做掉了,人的成长和植物的成长,都是有自己的周期性的。幸福和财富无关。有些人很富有,却不快乐。有些人没那么富有,却每天很开心。幸福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质世界。有些人有很多财富,每天并不快乐。因为她们精神思想很贫乏。很多人含着金钥匙出城,一来到世上就被赋予了外在的富有,但同时内在又是贫穷的,试图用外在的财富去弥补内心的不足,是徒劳无功的。叔本华强调每个人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和它的这个绝对财富之间的脱钩性和无关性。 世界观要比你的具体财富更重要,世界观才是聚宝盆。人生两大苦:物质匮乏、精神空虚。一般人把身外之物当做人生的幸福来源,希望从财产、社会地位、家人、朋友或社会那里得到幸福,所以当他失去这些东西或发现这些令他失望的时候,他的幸福基础就崩塌了。灵魂的财富是唯一真正的财富,其他的财富都伴随着更大的烦恼。内心富有的人对外界别无所求,他只要求保有不被打扰的闲暇,用来培养精神并完善智慧,从而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做自己。 幸福的宿敌:无聊。无聊的真正根源是:内心空虚的人为了追求刺激,不断用各种无谓的东西重塞大脑和心灵,单调乏味。当一个人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高层次的问题上去的时候,他就没有注意力留给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这样他就免于把自己变成一个无聊的人。具有更高精神状态的人,他就需要和那些无聊的人相互隔离,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从各种各样俗务中解放出来,进行深入的思考。精神越是丰富,就越不会感觉无聊,有活力的思想才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 查看全部20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浦睿文化
浦睿文化成立于2011年,中南传媒旗下的创新内容出版公司。致力于创新形式的出版和内容产品策划,目标是成为一个“小而美”的个性出版传媒品牌。 浦睿文化寻求独具个性的作者和内容,重视细节与风格呈现。浦睿坚持“一人一品牌”的理念,和优秀作者与艺术家合作,每年策划出版的内容产品少而精,提供具有更好阅读和审美体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