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选取海德格尔、萨特、福柯等耳熟能详的西方哲学家对艺术的解析与批评,尝试探讨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家的艺术观。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十三章,选取了海德格尔、萨特、福柯、齐泽克等哲学家对艺术的解析与批评,尝试探讨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家的艺术观。

本书的论述朝两个方向展开:一方面从其哲学的基本问题所论及的绘画作品出发,说出了什么精彩问题,作为其哲学观点的证据之一,或者在其哲学系统之外“多出些什么”;另一方面,梳理此作品或者艺术家在艺术史及批评语境中的坐标,提供一个对照版本,然后分析、评述之。

本书作者坚持评论的要点是:学术的魅力是怀疑和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风;不论多精彩的解释也都是某种“观点”之一。对于诸多哲学家都论及的某位画家及作品,笔者以整体个案方式附于书后,目的是以斑窥豹,透视笔者所提供的思考基础和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 现象学理论给予视觉艺术的是什么?
  • 一 “意向性”与绘画性
  • 二 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
  • 三 伽达默尔:绘画作品由“此在”而成为“事件”
  • 四 两点评述
  • 第二章 萨特的绘画之“意向性”
  • 一 绘画是追求“我的存在”的方式
  • 二 丁托列托
  • 三 贾科梅蒂
  • 四 毕加索和拉普加德:从内容看画的困境
  • 五 两点我见
  • 第三章 杜夫海纳的绘画之看的时空运动论
  • 一 我们在现代艺术中看到了什么?
  • 二 “悬置”的形式自律为“我”打开真理源泉
  • 三 在空间与时间中展开的运动性
  • 四 几点评述
  • 第四章 梅洛-庞蒂的绘画哲学
  • 一 梅洛-庞蒂关于绘画哲学的三篇论文
  • 1. 《塞尚的困惑》与塞尚的伟大成就
  • 2. 《间接的语言和沉默的声音》
  • 3. 《眼与心》
  • 4. 三篇文章要点比较
  • 二 画家凭什么能把我们带到“世界之外”?
  • 三 绘画真理的四个特征
  • 1. 绘画是画家个体争光的仪式
  • 2. 此物无“原本”,画家的知觉在场性创造了“唯一”
  • 3. 从身体间性到“匿名的身体”,叙说着自由的见证
  • 4. 世界的身体给予所有人“我属于我”的自由召唤
  • 四 关于梅洛-庞蒂绘画哲学的四点讨论
  • 1. 关于海德格尔、萨特与梅洛-庞蒂的真理观
  • 2. 身体作为生命与世界的“界面”
  • 3. 目的论和艺术意志的新版本
  • 4. 逃避了种种戒条的奇妙的身体
  • 五 现代艺术史中的塞尚何以“空前绝后”?
  • 第五章 利奥塔的“图形”:一个“间世界”的颠覆性意义
  • 一 抵抗逻格斯的图形:压抑—否定的认识论
  • 二 绘画提供一种“见”的“深度秘密”的“间世界”
  • 三 图形为什么有如此的创造力?
  • 四 关于利奥塔绘画观的讨论
  • 第六章 德勒兹论绘画所建构的自由原点
  • 一 德勒兹关于绘画基本观点的评述
  • 1. 游牧之旅,即是走出“此时此地此身”的知识论的禁锢
  • 2. 绘画的比喻性空间作为游牧哲学的最佳示例
  • 3. 欲望机器的无器官性的生产特点
  • 二 培根绘画的“第三条道路”:思想的“遛弯”
  • 1. 培根塑造的形象:不会游泳的泳者之歌
  • 2. 培根图形表—感觉的逻辑
  • 3. 培根绘画的“真理”意义
  • 4. 关于培根绘画的几点评述
  • 第七章 福柯论绘画
  • 一 论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及绘画
  • 1. 永久性批判所唱出的癫狂之歌
  • 2. 当绘画从目的性中解放出来之后……
  • 3. 生活是怎样的一种艺术过程?
  • 二 关于福柯论委拉斯凯兹《宫娥》的四个评述
  • 1. 话语知识型与透视的绘画体制的矛盾
  • 2. 精湛的艺术史的“绘画性”与福柯解读的“虚构”
  • 3. 透视法的发现历史与福柯的古典话语知识型定性的矛盾
  • 4. 走出福柯的视点看《宫娥》
  • 三 福柯如何“杜撰”马格里特的意义
  • 1. 福柯读马格里特
  • 2. 马格里特与克利、康定斯基的差别
  • 3. 马格里特自说自画
  • 4. 批评家们关于福柯和马格里特的讨论
  • 5. 我说马格里特
  • 四 福柯关于马奈绘画的讲座
  • 1. 马奈的“物—画、实物—绘画”
  • 2. 画布的空间:可见与不可见的游戏
  • 3. 光照:多光源的“看”
  • 4. 观者的位置:多视点的观看
  • 5. 关于马奈的基础视点
  • 6. 关于福柯论马奈的三个基本观点的诠释
  • 第八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谈绘画
  • 一 霍克海默、阿多诺论现代艺术
  • 1. 霍克海默
  • 2. 阿多诺论现代绘画
  • 二 本雅明论绘画
  • 1. 沉浸现代艺术中的醉后的清醒者
  • 2. “灵光”之谓(亦有译“灵晕”)
  • 3. 20世纪艺术“灵光”的“新天使”
  • 第九章 阿兰·巴迪欧的艺术直接生产“真理”论
  • 一 人人都是哲学家
  • 二 艺术理想国
  • 三 艺术怎样直接生产“真理”?
  • 四 主要问题评述
  • 第十章 阿甘本的“人”与“含混性”的视觉艺术的救赎之路
  • 一 从渎神到污浊化获得的“意象”灵蕴
  • 二 艺术是如何实现救赎的?
  • 三 “直播绘画”的无言之“看”
  • 四 几点评述
  • 1. 诗化认识论
  • 2. 向黑格尔的回归和泛宗教化
  • 3. 对视觉艺术的意义如何判断?
  • 第十一章 朗西埃的“特殊人”与图像自律性的民主解说
  • 一 拯救人类命运的感性批判的乌托邦
  • 二 感性批判何以进行诗学书写
  • 三 由美感的十四个场景揭示的“特殊人”民主的走向
  • 四 图像如何进行“特殊人”的“沉默的言说”
  • 五 分析与评论
  • 第十二章 艺术飞地和意识形态的还原
  • 一 艺术飞地保证了艺术激进立场
  • 二 美学意识形态的嵌入力量
  • 三 美学意识形态的社会还原及“左翼”趋向
  • 四 几点总结
  • 第十三章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幻觉论与绘画论
  • 一 如何与意识形态杂耍
  • 1. 意识形态的穿越表演和齐泽克式逻辑
  • 2. 集权主义是一种权宜之计
  • 3. 意识形态杂耍的拟人化表述
  • 二 齐泽克眼中的视觉艺术是什么?
  • 1. 视差本体论与艺术作品的真理性
  • 2. 阳具主体论的手术刀和绘画三界
  • 附录:西方哲学家论绘画
  • 一 关于塞尚绘画的几何—理式—注意力还原的解读历程
  • 1. 从弗莱到格林伯格:艺术史的塞尚
  • 2. 现象学的塞尚
  • 3. 从静物画之性的解读到欲望的本我
  • 4. 注意力的视觉考古学的塞尚
  • 二 保罗·克利:“字—画”与“书写”
  • 1. “字—画”
  • 2. 从“间—架”到“间世界”
  • 3. 情境性解读和解读者自况
  • 4. 从目的的非目的论到宇宙论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