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
类型
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51千字
字数
2015-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全面深入探讨传统古音学研究的观念、方法、发展及相关材料和研究方法,提炼核心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绪论、序编、上编、中编、下编五部分。绪论对传统上古音研究的观念和方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序编讨论的是传统古音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即今音学和等韵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概貌。介绍了《切韵》系韵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切韵》音系的基本框架,对等韵图、等韵门法以及早期等韵学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全面深入的总结和陈述。这两部分约占全书篇幅的四分之一。上编、中编、下编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即论题“传统古音学研究”之所在。上编第三章、第四章沿着古音学研究的历史脉络,从学人代嬗、学术传承的视角,对古韵研究的从孕育、发端到深入、臻密的过程,以及古韵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探讨和评介;第五、第六、第七三章则以专题的形式,对古韵部、古声母、古声调三方面的研究做了总结和介绍。如第五章作为古韵研究的专题,就提炼和选择了古韵研究中的“入声”“阴阳对转”“旁转、通转”“本音、变音”四块核心内容,分别介绍了各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及其发展、深入的过程。这一部分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中编是材料轮,分别详细介绍了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包括先秦韵文、谐声材料、《切韵》、传世文献中的语言文字材料、训诂中的音韵学材料和方言材料及其运用的情况。下编是方法论,主要介绍了传统古音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时地音变互动观及时地音变综合考察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结构分析法与系统观、概率统计法与渐变观、以义正音法、考古与审音二者的相互推动等六种主要观念和方法。这两部分是全书的特色所在。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传统上古音研究的观念和方法
- 序编 传统古音学的基础:今音学和等韵学
- 第一章 今音学
- 第一节 《切韵》系韵书的发展及研究概况
- 第二节 《切韵》音系
- 附录一:唐五代韵书概况一览表
- 附录二:诸家《广韵》韵类对照表(举平声赅上去)
- 第二章 等韵学
- 第一节 等韵图对语音结构和系统的分析
- 第二节 门法
- 第三节 早期等韵学
- 上编 传统古音研究
- 第三章 古音学的孕育与发端
- 第一节 汉魏以来对古音的认识
- 第二节 宋元明的古音学
- 第四章 古韵部框架的建立和臻密
- 第一节 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的古音学
- 第二节 戴震、孔广森、严可均的古音学
- 第三节 王念孙、江有诰、张惠言的古音学
- 第四节 姚文田、刘逢禄、朱骏声等人的古音学
- 第五节 清人对古音研究的总结
- 第六节 章太炎、黄侃、钱玄同、王力的古音学
- 附录一:十家古韵分部对照表
- 第五章 古韵研究专门课题
- 第一节 入声
- 附录一:等韵图的平入相配
- 附录二:《古韵标准》入声八部与阴声、阳声相配表
- 附录三:上古音系阴阳入三声相配表 (参考江有诰《入声表》)
- 第二节 阴阳对转
- 第三节 旁转、通转
- 第四节 本音、变音
- 第六章 古声母研究
- 第一节 古声纽相转规律的探讨
- 第二节 古声纽的分析与归并
- 第三节 古声纽系统的构建
- 第七章 古四声研究
- 第一节 从顾炎武到黄侃的古四声研究
- 第二节 古四声研究的材料及其分析方法与处理程序
- 本章小结:对古四声的再认识
- 中编 材料论
- 第八章 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及其运用
- 第一节 先秦韵文
- 第二节 谐声材料
- 第三节 《切韵》
- 第四节 传世文献中的语言文字材料
- 第五节 训诂中的音韵学材料
- 第六节 方言材料
- 下编 方法论
- 第九章 传统古音研究方法论
- 第一节 时地音变互动观及时地音变综合考察法
- 第二节 归纳法与演绎法
- 第三节 结构分析法与系统观
- 第四节 概率统计法与渐变观
- 第五节 上古音研究中的以义正音法
- 第六节 清儒古音研究中考古与审音二者的相互推动
- 小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