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博弈-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框架,全面总结和提炼和谐社会的功能及其基本机制的内涵。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探讨选择、博弈与结构的调整,以及组织分化与社会认同机制,全面总结和提炼和谐社会的功能及其基本机制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和谐社会的建构最核心的是其基本功能及实现机制的维护与建设,这需要关注物资、货币、权力、影响、价值或者承诺五个不同博弈层次的镶嵌性,以及博弈均衡实现路径的稳定性和开放性问题。“博弈-结构功能主义”有助于推进人们对制度配套问题的理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代序 社会功能的三种分析与博弈论
  • 一、功能解释理论与博弈论分析
  • 二、功能描述分析与博弈论分析
  • 三、功能预期假定和博弈论分析
  • 导论 社会和谐与“博弈—结构功能主义”
  • 一、不仅仅是利益协调
  • 二、结构功能论及其局限
  • 三、博弈论的带入和新的变动
  • 四、“博弈—结构功能主义”
  • 五、结构的界定与类型
  • 六、小结与章节内容安排
  • 第一部分 理论定位:博弈论如何贴近社会生活
  • 第1章 博弈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实践形式
  • 一、博弈和博弈论
  • 二、经典博弈论
  • 三、均衡和社会秩序
  • 四、博弈论的新趋势
  • 五、小结:“博弈—结构功能主义”的定位
  • 第2章 从行动和信息到结构与注意力
  • 一、三十六计与经典博弈论简介
  • 二、理论取向和现实关怀比较
  • 三、理论预设比较
  • 四、经典博弈论与三十六计的互构
  • 五、三十六计的形式化与系统化
  • 六、前提的现实化与博弈论推进方向
  • 七、小结及对“博弈—结构功能主义”的补白
  • 第二部分 微观层面:社会结构如何约束博弈行为
  • 第3章 生育:产权制度与博弈结构的影响
  • 一、分析框架:从产权制度到博弈结构
  • 二、生育如何受制于宏观层次的博弈结构
  • 三、生育如何受制于中观层次的博弈结构
  • 四、生育如何受制于微观层次的博弈结构
  • 五、生育政策各层次相关博弈的交互作用
  • 六、结论:生育的“博弈—结构功能主义”观
  • 第4章 医疗:信息地位、权力与价值
  • 一、信息不对称、逆淘汰与交易达成难题
  • 二、克服机制:物资和货币层面的博弈
  • 三、克服机制:引入权力(武力)层面的博弈
  • 四、克服机制:迈入影响及价值层面的博弈
  • 五、克服机制:“其他变数”和综合影响
  • 六、“博弈—结构功能主义”与社会病理诊断
  • 七、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解:医患博弈的启发
  • 八、简要的总结
  • 第5章 教育:“读书无用论”的博弈分析
  • 一、“读书无用论”观念的表现
  • 二、“读书无用论”建构逻辑和成因的博弈分析
  • 三、相关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 四、博弈层次与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 第6章 求职:机会集合、关系选择与结构效应
  • 一、问题提出:博弈框架下的求职
  • 二、理论回顾、研究问题设计与假设
  • 三、因变量、自变量及其测量
  • 四、统计数据、假设验证与解释
  • 五、结论与讨论:机会集合与博弈层次
  • 第7章 公共品提供:饮水等的镶嵌式博弈
  • 一、公共品提供的双重逻辑
  • 二、农村公共品提供制度逻辑中的镶嵌式博弈
  • 三、桥梁修建与饮水工程:王村的公共品提供历程
  • 四、饮水与村庄的影响及价值资源:镶嵌式博弈的分析
  • 五、结论与讨论:公共品与公共资源
  • 第8章 捐赠:影响、注意力机制及其均衡
  • 一、文献回顾及分析框架
  • 二、经验对象与研究假设
  • 三、数据与变量
  • 四、假设验证和发现
  • 五、注意力机制如何起作用:以万科为个案
  • 六、结论与讨论:影响层次的博弈与规律
  • 第三部分 过渡阶段:群体分化与结构维持
  • 第9章 群体分化:成瘾社会建构的启示
  • 一、成瘾机制:贝克尔机制的探讨
  • 二、成瘾机制再探讨:生理性与环境性交互作用
  • 三、现实印证:网络成瘾、吸毒成瘾和农村地下六合彩迷狂
  • 四、两种机制的交互作用及成瘾防治
  • 五、结论和启示:群体分化与博弈层次
  • 第10章 结构维持:直销制度何以延续
  • 一、安利薪酬制度及其激励效应简介
  • 二、制度“不公平”及其运转良好的解释
  • 三、对“关键转向”的解释与直销人员的不平等结构
  • 四、不平等结构的维持:其他领域的比照
  • 五、结论与讨论:结构维持与博弈层次和规则
  • 第四部分 宏观层面:经济增长、结构刚性与价值困境
  • 第11章 经济增长:“博弈—结构功能主义”的解释
  • 一、关于“中国奇迹”的解释与相关问题
  • 二、“博弈—结构功能主义”的初步解释
  • 三、不同层次博弈的彼此制约:“类新教伦理效应”
  • 四、“类新教伦理效应”的式微与经济增长问题
  • 五、结论与讨论:多层次博弈间的关系
  • 第12章 结构刚性:边际消费倾向的收入分层考察
  • 一、消费分层研究的意义与困境
  • 二、不同收入阶层的支出差异
  • 三、投资—产出乘数的收入分层差异
  • 四、来自CGSS数据的进一步验证
  • 五、宏观干预的相对无效性
  • 六、结论与讨论:社会结构的刚性
  • 第13章 价值困境:慈善理念与科层制取向
  • 一、科层制及其难题
  • 二、分析立场:组织系统中的行为者效用
  • 三、B市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危机
  • 四、两种参照逻辑与慈善组织的价值激励
  • 五、“身后想象力”与社会政策
  • 六、结论与讨论:价值或者承诺层面的博弈问题
  • 第五部分 结语:和谐社会基本功能机制的探索
  • 第14章 结论与讨论:和谐社会基本功能机制
  • 一、“博弈—结构功能主义”的意义
  • 二、各层次博弈内部规则与外部关系
  • 三、和谐社会基本功能
  • 四、基本功能机制的探索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