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帝国为何会失败?清王朝为何在改革深水区倾覆?历史学者雷颐披阅数载,带你厘清史实。

内容简介

1911年,武昌起义,事起仓促,仿佛只一夜之间,一个硕大无比的王朝就轰然坍塌。其实,这是自1840年起,清王朝对中国面临现代性转型懵然无知,对现代性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制度系统懵然无知,因此应对失据、步步被动,各种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尖锐的总爆发。

本书从多个视角全景描绘了晚清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最后几十年的历史画卷,围绕这一时段的史事、人物、社会等方面展开解读,最终梳理出了清王朝覆灭的内在逻辑在于传统“天下观”与现代国家观、技术进步与制度落后、改良与革命这三对矛盾的长期撕扯与断裂,这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屡屡陷入困局的关键所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天下”的破灭
  • 一、 华夏中心的“天下观”
  • 二、 关键信息白白浪费
  • 三、 “中国粉碎论”与“英夷膝盖不能弯曲论”
  • 四、 中国不“中”
  • 五、 体制的屈从
  • 六、 “礼仪”的屈从
  • 第二章 洋务:在“器物”的背后
  • 一、 “师夷长技”的艰难曲折
  • 二、 洋枪洋炮从“边缘”突破
  • 三、 晚清政治格局变化与洋务运动
  • 四、 器物的“性质”
  • 五、 “特殊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的激辩
  • 六、 从“西学”到“通艺”
  • 第三章 制度困境
  • 一、 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 二、 甲午战争与现代国家建构
  • 三、 制度变革的尝试与挫败
  • 第四章 国家观念:从伦理到契约
  • 一、 两种国家观念
  • 二、 “通上下”
  • 三、 权利观念的引入
  • 四、 “立个人”
  • 第五章 崩溃
  • 一、 庚子遗产
  • 二、 被动的“新政”与“立宪”
  • 三、 改革与革命
  • 四、 立宪派“革命化”
  • 五、 清王朝最后时刻
  • 余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帝国的覆没》

    纵观晚清历史,每当还有一线希望、还能控制一定局面的时候,清廷总是拒不变化;只到时机已逝、丧失了操控能力的时候,它才匆匆忙忙地被动 “变革”。但改革愈迟,所付出的 “利息” 也将愈大。然而清廷对此似乎毫无认识,一次次 “错失良机”,总是在下一个阶段才做原本是上一个阶段应做的事情,但时势已经大变,往往要求它变得更多。但它拒不 “付息”,不愿再多做一点让步和妥协,完全丧失了变革的主动权,完全是被 “形势” 推着走,改革的空间终于丧失殆尽,最终破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从文化、军事等方面分析了清朝最后六十年间的变化,深入的分析清朝怎么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而革命的种子是怎么一步一步的成长发芽,成长为撼动王朝覆灭的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是好书,但尾部太啰嗦了,尾部原文摘要太多。整体来说还好。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创建于1986年,专注于高品质的经济管理、励志和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并利用人民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和发行渠道,成功占据了中国大陆地区同类书籍出版市场的三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