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卷在手,30年文学风云在握,无名的90年代,文学何为?

内容简介

本书为“陈思和文集”之一种。全书共分为《逼近世纪末》《批评与阐释》《隔海评论》《文艺短评》四辑,主要收录了作者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影视戏剧以及台湾文学的评论文章,涵盖了对90年代王蒙、王安忆、严歌苓等一批著名作家的评论。本书涉及面广,虽是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但也不乏作为一个学者和批评家的见识,可谓一部厚重而另类的当代文学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辑 逼近世纪末
  • 跨越世纪之门——《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一,1990—1993)》序
  • 变化中的叙事与不变的立场——《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二,1994)》序
  • 碎片中的世界与碎片中的历史——《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三,1995)》序
  • 个人经验下的文学与所谓“冲击波”——《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四,1996)》序
  • 多元格局下的小说文体实验——《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五,1997)》序一
  • “何谓好小说”的几个标准——《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卷五,1997)》序二
  • 现代都市社会的“欲望”文本
  • 面对逼近世纪末的中国文学——答《读书人报》记者问
  • 研究1990年代文学的几个概念的说明
  • 试论19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
  • 第二辑 批评与阐释
  • 关于乌托邦语言的一点随想——致郜元宝谈王蒙小说的特色
  • 又见陈奂生——致高晓声
  • 民间的温馨——刘玉堂的“沂蒙山系列”
  • 还原民间:谈张炜《九月寓言》
  • 良知催逼下的声音——关于张炜的两部长篇小说
  • 致尤凤伟: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 营造精神之塔——论王安忆199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
  • 试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意义
  • 《马桥词典》: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
  • 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读严歌苓的两部长篇小说
  • 从“会哭的树”谈起——关于《少女小渔》
  • 林白论
  • 附录:从一位女作家的遭遇谈起
  • 第三辑 隔海评论
  • 但开风气不为师——试论台湾新世代小说
  • 创意与可读性——试论台湾当代科幻小说
  • 海底事,说不尽——论台湾1990年代文学中的海洋题材创作
  • 凤凰·鳄鱼·吸血鬼——台湾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同性恋意象
  • 现代性焦虑下的台湾短篇小说
  • 多重叠影下的深度象征——试析苏伟贞小说创作中的三个文本
  • 试论陈映真的创作与五四新文学传统
  • 论林燿德的创作
  • 洪凌文字的魔力
  • 庙堂·江湖·知识分子——读张大春《城邦暴力团》
  • 现代社会与读物——致程乃珊,兼谈梁凤仪的作品
  • 第四辑 文艺短评
  • 节奏与美感
  • “剃头买褂”和“拾烟头”——谈《骆驼祥子》编导艺术
  • “叮咚叮咚”的美
  • 影评人奖和《红西服》
  • 为维纳斯添加双臂——《红楼梦》电视剧结尾得失谈
  • 从小说到屏幕——致黄蜀芹谈电视剧《围城》
  • 《围城》的寓象——评析电视剧《围城》的两个细节
  • 说说鲍小姐
  • 《渴望》的文化原型
  • 《霸王别姬》与民间社会
  •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
  • 用人体组合成的民族精魂——云门舞剧团在上海的演出
  • 舞台下的外行话
  • 艺术生命在民间
  • 天道与人道——《商鞅》带给我们的启示
  • 观剧短语
  • 老戏重看意味浓——观话剧《大马戏团》
  • 新版沪剧《家》观后
  • 《贞观盛事》的魅力
  • 要有一颗敢于抗衡的心——与唐明生谈入世后中国电影的发展
  • 附录:杂忆《逼近世纪末小说选》——陈思和老师的几封信,我还记得的一点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