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用户推荐指数
政治学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76千字
字数
2019-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作“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
“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
本书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 导言: 医疗史的另一种叙事
- 第一章 救不了灵魂的医生
- 第二章 对陌生空间的恐惧与接纳
- 重设内与外的边界
- 病人是怎样委托给外人的?
- 对非常状态的控制
- 第三章 “公医制度”下的日常生活
- 从“话语”到“制度”
- 从“临床医学”到“地段保健”
- 第四章 现代城市中的“生”与“死”
- 从生到死:空间仪式的传统表现
- “街道政治”:生死场中的抗拒与变迁
- “产婆”档案中的多重声音
- 阴阳生:徘徊于法律与医学监控之间
- 第五章 乡村医疗革命:社区试验
- “白大褂”如何下乡?
- “巫”与“医”的现代之争
- 第六章 追剿“巫医”
- “巫医”与民间宗教秩序
- “坛仙”的空间安排
- 灵验决定一切
- “顶香看病”与社会秩序
- 在城与在乡:“巫医”的移动与控制
- “地方感”为什么消失了?
- 第七章 中医自救面面观
- 1929年:中医成为“社会医学”的救治对象
- 最后抵抗的逻辑
- 插曲:对“公医制”的微弱质询
- 个体防疫与诊疗经验
- 为争取群体防疫身份而苦斗
- 体制容纳的后果
- 参与“防疫”的新体验
- “西医化”浪潮的威胁
- 新型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中医世界”
- 中医“自组织形态”的蜕变
- 第八章 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 小小“细菌”改变了世界!
- “沾带”行动后的空间效果
- “美国细菌”变成了上帝扔下的“瓶子”
- 防疫如何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政治
- “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化过程
- 第九章 在政治表象的背后
- 不中不西 亦中亦西
- 政治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网络
- 尾声:赤脚医生的黄昏
- 结论: 医疗史、“地方性”与空间政治想象
- 附录: 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
- 参考文献
- 一、史料
- 二、论著
- 三、论文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