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作“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

“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

本书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 导言: 医疗史的另一种叙事
  • 第一章 救不了灵魂的医生
  • 第二章 对陌生空间的恐惧与接纳
  • 重设内与外的边界
  • 病人是怎样委托给外人的?
  • 对非常状态的控制
  • 第三章 “公医制度”下的日常生活
  • 从“话语”到“制度”
  • 从“临床医学”到“地段保健”
  • 第四章 现代城市中的“生”与“死”
  • 从生到死:空间仪式的传统表现
  • “街道政治”:生死场中的抗拒与变迁
  • “产婆”档案中的多重声音
  • 阴阳生:徘徊于法律与医学监控之间
  • 第五章 乡村医疗革命:社区试验
  • “白大褂”如何下乡?
  • “巫”与“医”的现代之争
  • 第六章 追剿“巫医”
  • “巫医”与民间宗教秩序
  • “坛仙”的空间安排
  • 灵验决定一切
  • “顶香看病”与社会秩序
  • 在城与在乡:“巫医”的移动与控制
  • “地方感”为什么消失了?
  • 第七章 中医自救面面观
  • 1929年:中医成为“社会医学”的救治对象
  • 最后抵抗的逻辑
  • 插曲:对“公医制”的微弱质询
  • 个体防疫与诊疗经验
  • 为争取群体防疫身份而苦斗
  • 体制容纳的后果
  • 参与“防疫”的新体验
  • “西医化”浪潮的威胁
  • 新型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中医世界”
  • 中医“自组织形态”的蜕变
  • 第八章 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 小小“细菌”改变了世界!
  • “沾带”行动后的空间效果
  • “美国细菌”变成了上帝扔下的“瓶子”
  • 防疫如何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政治
  • “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化过程
  • 第九章 在政治表象的背后
  • 不中不西 亦中亦西
  • 政治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网络
  • 尾声:赤脚医生的黄昏
  • 结论: 医疗史、“地方性”与空间政治想象
  • 附录: 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
  • 参考文献
  • 一、史料
  • 二、论著
  • 三、论文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新认识“中西医论争”

    ️ 如果要列举国人 “十大餐桌禁忌话题”,“中西医论争” 恐怕会高票当选。通常这个话题争论到最后,结局几种 —— 要么,有人因为 “嘴笨” 败下阵来,从此记恨对方;要么,双方互有攻守,散席后老死不相往来;要么,真会出人命。
     
    ️ 不论哪种结局,相信都不会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杨念群教授和他再版的著作《再造 “病人”》,可贵之处就在于,尝试带领我们跳脱非黑即白的争论,重新发现问题和答案。
     
    ️ 19 世纪流行病学家鲁道夫・佛尔楚有句名言:“医学就是政治,政治不过是更大的医学。”
    ? 杨念群教授对此作了延伸:“近代以来医疗领域发生的所有变化,与其说是中西医冲突和融合的历史结果,毋宁被看做‘现代中国’完成基本构造和建设任务的一个重要步骤。”
     
    “‘现代中国’完成基本构造和建设任务的一个重要步骤”,此话怎讲?
     
    1⃣️ 首先,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是从医学体系的知识差异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却没有考虑中医在近代受到攻击的最核心原因是医疗行政能力的阙如,特别是在预防功能上与西医的最终差别。
     
    ️ 在杨教授看来,现代医疗卫生秩序的建立过程,是对乡村、城市中的原生的、秩序散漫的社区进行重新规划和进行监控的过程;是与原本在乡村大行其道的中医、巫医、阴阳生、接生姥姥等争夺话语权、并以行政化的卫生社区取代其地位的过程;也是传统社区秩序、道德伦理关系逐渐为对生命数字化和量化分析的 “现代生命控制” 所替换的过程。
     
    ️ 中医的问题在于,它其实只具备个人救护的资格,而无法转化为集体的保健行动。在时代剧变,国人的身体越来越需要服从于国家整体规训需要的境况下,中医很难满足国家对社会的整体规划需求。经过反复的痛苦挣扎,中意最终只能甘愿被纳入现代医疗防疫体系之中,这是服从政治运作的无奈。
     
    2⃣️ 病人这个词,值得重新审视。
     
    你也许注意到了,本书的书名《再造 “病人”》中的 “病人” 二字,是被打上了引号的,意思就是说,近代中国的 “病人” 与古代意义上的病人已有了很大不同,近代 “病人” 不仅承担了罹患疾病的原始生物含义,而且也承担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思想和制度的内涵。与此同时,近代打着治疗 “病人” 旗号积极从事变革的那部分人群,往往在某一特定时刻自己也成为被治疗的对象。
     
    ️ 在近代,得病的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的隐喻载体,内涵和边界日益扩大,甚至暗喻着中国国土疆界被频繁侵害。被贴上 “东亚病夫” 的标签,即是这种现象最好的体现。
     
    ️ 近代屈辱的历史,时刻让有识之士痛楚地感受着被凌 辱的命运,想象着自己的国家就像 “病体” 一样受人污 辱、歧视和践踏,进而又把被治愈的病体想象成 “民族再生” 的符号。


    ? 民国二年的一位报章作者曾经这样写道:“吾侪之社会,自与欧美人之社会交通以后,外围事物,多所改变,权利朘削,势力失坠,此为外部侵害之疾病。然外部之侵害,常乘内部之衰弱而起,则吾侪对于社会内部之疾病,不可不研究其疾因,考察其病态,以定治疗之方法。”
     
    ️ 治理社会变成了一种 “医疗” 行为,尽管这种 “再生” 式的治疗明显是模仿的结果。单个病体的治愈被放大为一种群体乃至国家的行动,就直接地从接受西医治疗扩及所有与西方文明相接触的事物,而且是否接受这些事物几乎变成了评价此一行为优劣的唯一尺度。
    甚至 “革 命” 也变成了一种 “治疗” 隐喻,如民 国之初就有人说过:“吾闻历史家论革命之性质也,曰国家政治上之革命,犹至于吾人身体上施外科之大手术也。”
     
    ️ 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有一种观点 ——“疾病” 一词具有高度隐喻性,而对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也常与一时一地的社会文化、科学发展程度高度勾连。《再造” 病人”》,即是对这个观点最好的诠释一种。
     
    ️ 在《再造” 病人”》中,杨教授力求在一种 “情境化写作” 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 其实质,跟近代文化观念的变化也不无关系,这是我们以往看待中西医问题时候很容易忽视的视角,好在,杨教授对此做了详细且周密的论述,全书将近 500 页,读起来却丝毫不费力,甚至让人有些享受,写作如此《再造” 病人”》,杨念群教授也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了,好学的你,怎能轻易错过?

      3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博弈

      本书从现代医学对社会空间和人身体的塑造出发,来理解 “现代性” 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观念,以及中国本土的 “地方性知识” 或 “地方感” 如何与 “现代性” 进行博弈,产生新的现代传统。现代医学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其强大的治愈能力,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伴随其而来的,不光是现代医学的种种技术,更是一种 “现代性” 的话语体系。“现代性” 包括 “科学”、“精准”,所以一切具有模糊性的东西都要被重新塑造。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传统社会中负责 “生”“死” 的产婆和阴阳生两种职业,他们的身份具有模糊性,除了医疗职能外,他们还暗暗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维护的职能。但在 “科学” 的话语下,这种模糊的身份被取缔,代之以在医学上更加精准的助产士和生命报告员。“现代性” 包括社会分工制度,于是病人必须遵从专业医生的权威,被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救治。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医疗的主要发生场所,除了医生,全家人都是医疗的参与者,这塑造了传统中国人对医疗的看法。这既导致了中国人对医院这一陌生空间的仇视,并引发了众多群体性事件,也让西医不得不对中国的传统做出一定的妥协。“现代性” 还包括更加强大的国家动员力量,这要求国家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有更精准的控制。在这种控制的实现过程中,医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借助现代医学的科学话语,国家在建设地方医疗事业的同时,也将政治权力的触角伸向了最基层。本书的一大问题是,太想用西方的时髦概念(比如福柯、身体、空间、地方……)来解释中国近现代历史。结果是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与陌生而繁复的史料放在一起,乱上加乱,以至于作者只能经常说一些车轱辘话。实际上,凭借着作者收集到的史料以及对史料的整理,把书中其他部分中套用的概念都拿掉,只在前言或者结尾集中解释一下,反而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后,本书有点标题党,虽然题为 “中西医冲突”,但其实作者并没有写二者在医学理论上的冲突,书中所说的传统医学,也不全是 “中医”。如上所述,作者着重写的是医学的社会学作用,而非医学自身。所以想通过本书来为西医或者中医打 call 的可以回避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dhsju and friends and your

        Dhdh y you have to you and hugs y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let me and your family a very nice t hub of God 🙏 your family a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